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一个极其纷乱的时代,所谓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对于后周的建立,我们可知是郭威以禅让的形式夺取了皇权,并自称为古代周朝王族的分支,以此建国为“周”。
郭威
后周的建立,可以说使得连续几代的蛮族王朝终于终结。但郭威在位仅三年就死去,因为无后,所以就指名侄子柴荣继承皇位。五代第一明君,就此崭露头角。柴荣继承郭威,这个皇位继承用传统逻辑是解释不了的。虽说已经有收养关系的父子继承的例子出现,但柴荣并没有改姓,并且后周的朝廷也没有就此议论的痕迹,说明他们几乎没有考虑儒家传统的名分论和王权议礼。
柴荣
虽然柴荣就此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事实上整个国家的局势并不乐观。自认华北正统的北汉趁柴荣即位不久,计划大规模攻打后周。后周朝廷以宰相冯道为首的官僚主张固守开封,此时就是考验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是如何决策的了;血气方刚的柴荣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击迎敌,并在山西高平与敌人遭遇,经过殊死搏斗,柴荣大胜北汉。北汉因此元气大伤,后周也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推进南下的政策。顺带一提,赵匡胤在这场战斗中立了大功,被提升为殿前都虞候。
赵匡胤
后周最大的对手就是继承大唐帝国名义的南唐王朝,虽然与其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敌对关系,但是起初因北方的压力而没有开战的能力,但如今的境况已经不同。柴荣决定与南唐和蜀国展开对决,以掌握富裕的南方,并以此增强后周同北方进行持久作战的经济实力。在征讨南唐以前,柴荣实行了镇压佛教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三武一宗之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中的最后一个。但这只是整顿经济实力雄厚的佛教教团,并以此充实国库而已,和宗教因素无关。在此之后,柴荣亲征南唐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淮水以南的食盐产地。南唐之所以富裕,主要还是依靠食盐。所以后周在经济上也一跃成长为了最强大的王国。再顺带一提,赵匡胤在这次南下中也立下了战功,并被升为殿前都点检;但是对于赵匡胤收获最大的,恐怕是在军中结识了一位叫赵普的幕僚。
在柴荣英明的领导之下,长期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开始出现逆转。在亲征南唐胜利后,柴荣决定北伐契丹,目的就是收复因石敬瑭认贼作父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柴荣的北伐很顺利,但是其在征途中患病,显德六年(959)六月,年方三十九岁就离开了人世,一代明君就此陨落。而此时继承皇位的太子,年仅九岁。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出禅让剧开始,舞台设计是名参谋赵匡义和幕僚赵普,剧情则为计划拥立禁军最大实权派赵匡胤做皇帝。宋代编纂的史书无一例外地记载赵匡胤根本无心篡权当皇帝,但是你信吗?在披上提前准备好的黄袍之后,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不危害周朝皇族和高官;二、不抢掠开封。这些野蛮的行为,几十年来每次政变都会上演一番,而宋太祖的要求,则表明了其要与过去军阀争权做诀别以及开辟新的时代的决心。最后宋太祖封后周最后的皇帝为郑王,但其终究还是没有完成明君柴荣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愿想,燕云十六州再次并入汉人河山之时,已经是400多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