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 龙抬头,有盼头!这些传统习俗讲给孩子听

2020-02-24     荷叶伞教育集团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陪孩子宅在家里的父母们,不妨给孩子们讲讲,“二月二”有关的传统文化:二月二的由来、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民间习俗、描写这一节日的诗词……陪孩子度过一个特别而有意义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将这一天称为“龙头节”。又名“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迎龙求雨祈丰收。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民间传说里,龙会在“二月二”这天苏醒,腾云驾雾,遨游九天,兴风布雨,降下甘霖,滋养世间良田,也护佑着一代代龙的传人。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的民间习俗

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祭祀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o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围仓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 <

炒豆子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了解了“二月二”的相关习俗后,再让我们来一起赏析关于“二月二”的相关诗词吧~

“二月二”相关诗词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九)》

【唐】刘禹锡

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

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

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

古坛操简处,一径入林斜。

二月二,龙抬头,愿你与幸福相守,鸿运当头;让我们一起祈愿,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国泰民安,否极泰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qrvdnABjYh_GJGV21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