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校生薇娅年赚20亿,谈非名校毕业生的出路:普通人想逆袭,记住3个拐点!

2020-07-26   英文教室

原标题:非名校生薇娅年赚20亿,谈非名校毕业生的出路:普通人想逆袭,记住3个拐点!

转眼间,因受疫情影响而被称为“史上最苦逼的高考”终于迎来的放榜日。

面对中国这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考场“厮杀”,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十年寒窗,一场考试决定了有人能进入让人羡慕的985、211,有人只能去二本三本专科,有人名落孙山。

有人说,大学决定了就业的起点。

这固然没错,但没有名牌大学加身,就注定低人一等吗?非名校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前几天,新世相联合光明日报推出毕业季特别纪录片《出身》,邀请薇娅到一所二本院校的女生宿舍,与4位毕业生聊了聊她们的人生困惑。

一个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双非名校毕业生的面前。

不可置否,学历是能力的第一个证明,虽然不是唯一,却也是最简单直接证明自己的方式。

尽管如此,真正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往往是那一小部分人,更多则是在塔底的普通人:

2019年,42所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约有19.6万人,而每年全国大学的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人,这42所大学的毕业生只占不到3%。

然而,否定二三本以及专科生的声音,却层出不穷。

比如知乎热门话题:“二本学历是人生中的耻辱吗?”

比如“985大学都毕业即失业呢?更何况你一个小小的三本?”

而当双非学校的学生当中有一两个成功者出现,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是个例!”“这是毒鸡汤!”

庆幸的是,结果并不会因起点位置的高低来决定。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往往也并非起点,而是拐点。

你的人生能达到什么高度,在于你是否能把握好以下三个拐点:

一、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是首要任务

短片里的女生一开口就是对自己强烈的质疑:“像我们这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确实比不上他们,本身起点低,总是面临更多的被选择。”

薇娅听后,马上回应:“人最怕的就是比较。”

“一比较你就会迷失方向,本来你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好好的,一比较就慌了,就想要找捷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比较时(上行比较),会感到焦虑甚至自卑;而当我们与比自己差劲的人做比较时(下行比较),会获得自信和满足。

自卑感从来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往往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所以真正伤害一个人的不是实力更强大的别人,而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自己。

努力向“理想中的自己”靠拢,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但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以期达到单点极致。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高中毕业读了制药专科,从决定读的那天起我就想,努力学习,毕业进药厂,学历低也没关系,尽力到让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就可以。

现在毕业8年了,终于做到项目负责人的职位,好几家上市企业也都在邀请我。我认为,做到理想的自己了。

这就是所谓的单点极致,极致不等于完美,比较好的描述是“一针捅破天”:少做一点事情,在极小的地方把纵深做到极致,最后的收获反而更大。

二、你与强者之间,

差一句“顺其自然”

看过薇娅直播的人,应该都知道她1分钟最快说过876个字,而普通人的语速,仅是每分钟220-300字。

她帮袁隆平推广水稻,1分钟就卖出86万斤。与阿里鱼尝试直播带货新模式,5000条牛仔裤1秒被抢断。帮薛兆丰卖书,65000册瞬间秒光,后者连称:“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

让人不敢置信的,还有她每天的作息表:

15:00 起床

16:00-19:00 到公司选品,试用上千种商品

19:00-19:30 过脚本,直播预热

19:30-20:00 化妆

20:00-00:00 直播

00:00-06:00 直播复盘会、选品、对接商家

06:00-10:00 回家、吃饭

剩下的时间只够睡4-5小时,就又得赶往公司,周而复始。

她的一切,快到没有缝隙。

这个1年赚超过20亿,全网拥有超过2千万粉丝的女人,停不下来。很多人说,薇娅和李佳琦,都是被时代、被算法选中的幸运儿。还原了真相:

那些能始终随风而起,步履不停,跟随时代脚步持续奔跑的人,才有被选中的可能。

三、永远不要用起点高低

来定义自己

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在学术上叫作“内卷化效应”,指的是 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稳定,不断重复,进而自我懈怠,无渐进式的增长,无突变式的发展,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没有任何准备,完全缺乏应变能力。

雷军在谈自己的时间观时,谈及年轻人现状:“你到一个公司打工的时候,偷懒,老板没有看见,就觉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真没必要。

公司付出的那么一点钱,就买下了你一个月的青春?学会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母校作演讲的时候慷慨激昂地对年轻人呼吁:

“你们是最不该接受现状的人,也是最应该改变现状的人。请无所畏惧,做最不愿接受现状的人,以及最积极改善现状的人。”

全力以赴,而后顺其自然,才能持续有效地精进自己。

正如纪录片薇娅所说,刚起步时,曾为了工作搬了 18 次家。

开第一家店是 03 年非典的时候,当时感觉运气不好,很难,回过头来发现那是一个时机。

为了创业,薇娅先后卖过3套房。2011年在西安早已财务自由的薇娅夫妇意识到风向变化,破釜沉舟将七家线下店铺关闭,来到广州开始布局线上,准备拥抱电商。

薇娅的商业嗅觉,敏锐得可怕。电商直播风口来临之前,她已经准备起飞。

当然,并非没有波折。

因为缺乏经验,转型线上的第一年,她就亏了200多万。

2014年的双十一,由于订单远超预期,薇娅只得临时找工厂赶工,出现品质问题,大量消费者要求退货。

最终,退了600多万,加上逾期发货的罚金,又亏了200多万。

两次亏损的代价,是她卖了两套房,几乎赔光了之前数年的积蓄,但同时,她也看到了电商蕴藏的巨大商机。

她并未停歇,又卖了一套房,继续干。

次年,她的淘宝店生意好起来,当年双十一销售额突破1000万,全年销售额3000多万。

这成绩引来了淘宝直播官方的注意,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前几天,一张照片在朋友圈疯传。狭窄的格子间,设备简陋,薇娅和李佳琦就地直播,很多网友唏嘘:原来如今光鲜耀眼的他们,也曾经这样。

事实上,这是一场直播比赛,最终,薇娅拿到第一名。

2018年11月,薇娅首创带货27亿的奇迹,一战封神。

15年前和薇娅一起去北京动物园开服装店,如今已是她老公的董海峰说:“我们经历过的事,踩过的坑,最后都为主播这个职业做了铺垫。”

有人问薇娅: 这么黑白颠倒,不停地奔跑,你不觉得苦?

她的回答,出奇一致:因为热爱。

写在最后

麦克思研究院几天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5440元。数据的可参考性虽然不高,但却在评论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评论区,很多年轻人留言写下自己的真实收入:

“我一本,在北京上班4年多,比平均还要低一千块。”

“985,拿着3000起底的工资。”

“19毕业,普通本科,到手一个月1万+,高工资必然伴随着脱发。”

“19大专毕业,996,月入15+,拿时间换金钱。”

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

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必然要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心血和汗水。一成不变、浅尝辄止的人,终将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

拥有与自己死磕到底和对梦想忠诚到底的勇气,往往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径”。

光明日报×新世相·2020毕业季纪录片《出身》

点击下面相应模块即可进入内容链接,方便同学们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