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1
正好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他24岁,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然后从1966年到1970年,他去当兵了,成为美国海军的一员,服役期间被派到过越南后来还在五角大楼干过一段时间。
1970年,他又回到学校,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MBA的学位,并乘胜追击在1977年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
期间,1973-1974年他还做过美国白宫的药物滥用顾问,并在1974年加入了麦肯锡公司。
在麦肯锡公司他一直干到1981年,期间于1979年成了合伙人和组织有效性实践的leader,从麦肯锡出来后自己成了独立的咨询顾问。
到这,都还是一个美国典型白领的奋斗历程,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没显出骨骼清奇大师范儿来。
2
直到1982年,他辞职单干后的第二年,这年他正好40岁。
这一年,他与自己的前同事罗伯特·沃特曼合作出版的一本《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的书,这本书在国内被翻译成《追求卓越》,副标题是“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
因为这本书,突然他就突然成为了明星和管理学大师:
这是人类第一本销量过百万的商业书籍,充满激情的作者不仅四处出现在报纸杂志上,而且频频在电视上露脸。
京东当当淘宝有售,你读了吗?
《追求卓越》自1982年出版以来,连年荣登《纽约时报》非文学类排行榜,旋即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的发行量就达600万册。《福布斯》评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追求卓越》排名第一。
说起来,这本书还是跟麦肯锡脱不开关系,因为他来自于1977年被分配去参与的“卓越公司”的项目研究。
为了这个研究项目,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样本包括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
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并将这些共同品质总结为8条原理:
(1)崇尚行动(A bias for action):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2)贴近顾客(Close to the customer):在产品和服务上满足顾客的需求;(3)自主与创新(Aut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4)以人助产(Productivity through people):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对立情绪;(5)价值驱动(Hands-on ,value driven leadership):以一种被称为“走动式管理”的方式,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6)不离本行(Stick to the knitting/stay close tothe business you know ):“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避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人竞争;(7)精兵简政(Simple form ,lean staff):组织结构简洁,人员精干;(8)宽严并济(Simultaneous tight-looseproperties/central core values combined with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 )。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3
今天看这8条原理,估计大部分人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牛的地方,为什么就突然火了呢?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里面说到的亲近客户也好、激励员工也罢,都是很平常不过的理念,甚至还不如小米、联想、华为他们的管理方法酷炫。
但如果你能从历史的角度看,你就能明白这本书的震撼和价值。在那个中国还没有全面改革开放甚至没有一家市场化企业的年代,他们提出了个人自治将取代组织化的监督, 标榜创意与行动高于一切, 个人而非数字与制度将成为一切商业行为的核心等观点,是不是跟今天的个人崛起有点异曲同工。
还有就是,当时日本企业在全球咄咄逼人,大肆购买美国的企业。
而最引以为自豪的美国公司却成为被讥笑的对象,赢利不如日本企业、质量不如日本企业。
相比于日本文化中对集体主义与一致性的尊崇,美国那些具备强烈个人化精神的员工该如何管理、美国企业该如何焕发青春,仿佛穷途末路了。
所以当这本《追求卓越》的书出来后,被美国企业界追捧也就不奇怪了。类似于认为自己饱受欺负的人们更喜欢看《中国可以说不》、爱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个道理。
4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谁了?
托马斯·彼得斯(Tom Peters),他在40岁那年出版的那本书让他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后现代企业之父”等各种称号。
彼得斯不同于大部分的管理专家,他很少的学术背景而更多的是个人体会和实践(但实践也不多),他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
喜欢生活在聚光灯下, 喜欢和人群分享自己的激情与意见, 他有煽动性和亲和力。
彼得斯说, 管理不仅是理性、命令、控制, 它更是一种好奇心、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游戏。
主流商学院的教授并不认可他,他总是将那些流行的词语和段子都塞到他的畅销书里面,和管理思想搅拌起来。
《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两年后, 《商业周刊》称该书提供的大部分成功企业已经失败。
在2001年12月号的《快公司Fast Company》杂志上彼得斯承认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基础数据造假,并认为当时许多人都认可这种方式(" This is pretty small beer, but for what it's worth, okay, I confess: We faked the data. A lot of people suggested it at the time.")。
但后来他又否认,说是杂志社断章取义。
5
《追求卓越》以后,彼得斯又出版了很多著作。
虽然观点都激情满满,但大部分的影响力和销量都不算太高,更不用说达到《追求卓越》的高度。
而且其作品对于商业、管理的影响力日渐衰落,人们甚至很少再提起他。
许知远有一个评价很中肯:
“汤姆从来就不是一个深刻的管理思想家,,他是一位传教士。他的全部思想在《追求卓越》中已经表现殆尽。倘若说查尔斯· 秦勒所开创的科学管理,将人置于制度压迫下,从而获得了工业时代的效率的话, 那么彼得斯则是大胆地将非理性思潮引人管理界,,将对个人的尊崇提升至组织之上,并将个人的创造力在商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极致。而汤姆·彼得斯本人天然的表演气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而我看到的则是:
一个富有激情而且聪明的咨询顾问,在合适的时间写了一本正好是社会需要的作品,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并开辟了一个时代,被捧成了各种大师的故事。
那么,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不妨在留言里面说说,更多信息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里面有详细介绍!
(本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该书已经上市,京东、当当和淘宝都有销售)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