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点击图片阅读日志H5
从3月30日起,《广州日报》陆续推出由钟南山院士团队口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撰写,并由钟南山院士授权的《南山战疫日志》。新花城客户端开辟“南山战疫日志”频道,集中呈现整部日志。在这部视角独特的口述日志里,我们将真正读到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读到一颗高贵而又真实、无畏而又悲悯的心。
欢迎下载新花城客户端,
抢先阅读《南山战疫日志》。
《南山战疫日志》近期也将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搜索下载 “新花城”客户端
本期口述/张挪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教授)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
“所有的事情,我们在后方都会帮你们解决。如果你们有心事,我们也可以谈谈心……你们在前方安心工作,我们期待你们胜利归来。”
武汉这几天,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空寂的街巷里,已处处可见春的生机。听说东湖梅园的红梅开得正好,可惜也只是“凌寒独自开”。
今天是我们抵达武汉并接管协和医院西院ICU的第21天。在这21个日与夜里,我们以一种此前从未预料过的方式,在医院ICU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认识了这座城市和这座城里的人,见证了他们在生死面前的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怯懦,豁达与悲观,隐忍与激烈……我们也从忙乱到镇定,从无序到有序,慢慢走出了至暗时刻。
然而,上午9:15接到钟老师打来的电话时,我还是猝不及防地瞬间泪如泉涌。
钟老师是受省市领导的委托给我们打的电话。他说领导们都非常关心和挂念我们,叮嘱我们注意身体,努力工作,完成光荣使命。我也代表医疗队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会团结奋斗,不辱使命。
钟老师还特意为所有在湖北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录了一个“鼓劲”的视频。“我知道,比起我们这边,你们在湖北前线的任务更艰巨,工作更艰苦,”他在视频里说,“你们放心,所有的事情,无论是家务事,还是急难事,我们在后方都会帮你们解决。如果你们有心事,我们也可以谈谈心……你们在前方安心工作,我们期待你们胜利归来。”
击中很多人的泪点的,正是他的那句“如果你们有心事,我们也可以谈谈心”。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能只有他,最了解我们身处前方的困境与无助,迷惘与焦虑。
其实,2月1日中午,我一接到要来支援武汉的命令,就去了钟老师办公室找他“谈心”。
“钟老师,我要去武汉了。”
“那去吧!有困难吗?”
“没有。”
当时我对前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连要来哪家医院、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心里其实一点底都没有。
钟老师可能是看出了我的疑虑,说:“知道为什么要你去吗?带队伍呀。你有抗非经验,一定要把队伍带好,小心防护,注意安全。不要担心,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钟老师早在1月20日就说过:“能不去武汉就不去武汉。”我们都知道武汉不安全。尽管都早已请战,但要说一点也不怕,那肯定是假话。而且作为领队,我更担心队员们的安全。我已答应钟老师,要把他们平安带回去,一个也不能少。
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2月2日凌晨,我们一行七人抵达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领导来接我们,我们坐在车里,默默地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就像默片里的镜头,整个城市静寂得可怕。
那时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来支援协和医院西院。等天一亮,我们就赶到了医院。医院领导接待了我们。他说,目前医院已收治了200多名确诊患者,但是,由于西院以外科为主,虽然ICU有20张床,因为由于条件所限,至今都没有开科,患者连插管都做不到,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我说:“那把ICU交给我们吧,把最危重的患者都交给我们。”
他说:“我们也正有此意,因为你们是钟南山院士的团队嘛。”
是啊,钟老师17年前那句“把最重的患者送到我这里来”,谁人不知?我作为他的学生,又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不来救治最重的患者,谁来救治?
张挪富副院长在舱内查房。李雯静供图
当天下午,我们就来到二楼ICU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协和西院的ICU病房都是正压病房,要改造成负压病房,时间上根本不可能。于是,我们干脆关掉正压,征用同楼层对面的手术室办公室,在ICU通往办公室的走廊上紧急搭建了一个缓冲区。
仅用了一天半时间,我们就完成了改造,准备第二天晚上8:00开始检查和接收病人。可是,就在我们在ICU检查收治流程时,突然被告知,有个危重患者从外院转入,已经送到了一楼电梯口。啊,这不是“先斩后奏”么?情急之下,我马上清场。非值班人员快速离开,已经做好防护准备的值班医护人员马上投入战斗。
更让我们忙乱的是,患者陆续送来。第二天,患者增至500人;第三天,患者增至700人;第四天,患者增加到了800多人。救护车一趟又一趟地开来,鸣笛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每一次,都让我的心砰砰狂跳。
当患者增到600多人时,医院里的病房几乎已经饱和。于是,单人病房不得不变成双人病房,两人间变成三人间,有几个楼层的清洁区也改造成了重症病房,最后,只能将两个楼层的医生合并到一层楼办公。
随着患者的增多,增援也越来越多。2月7日,通过多方协调,广东增派了50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补充我们的重症救治队伍,总算解了我们人手上的燃眉之急。
人手的问题解决了,但ICU病床的问题来了。800多个患者,以危重症患者占比5%~10%估算,至少需要40~80张ICU病床。可是,改造后的ICU,只有20张病床,根本不够用。不少患者是因为入院太迟或者是缺氧太久而转成了重症,最后失去了救治时机。
最初几天ICU的救治场面,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有的患者因为病情太重,即使插管上了呼吸机,最终也回天乏术。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般无助过。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无能为力。
ICU没有床位,患者不能及时插管,死亡率怎么可能降下来?!
那也是我最痛苦和焦虑的几天。我每晚都给钟老师打电话,跟他汇报这边的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情况。
钟老师总是先安慰我,要我们注意安全,把队伍带好。然后提醒我,患者的生命支持很重要,一定要解决呼吸支持的问题,因此,解决ICU插管的问题迫在眉睫。可是,重新再改造ICU病房已不可能,医院没有地方可改造,时间也来不及。
于是,在国家卫健委领导主持会议,讨论如何提高危重患者治疗成功率时,我提出,在每层普通病房安排一两张ICU床位,开展有创通气治疗,同时配备4~5台大的无创呼吸机,按照ICU的要求管理。这样虽然不能完全达到ICU的要求,但患者至少可以接受插管通气治疗。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领导的认可。很快,各个楼层相继开设了ICU病床,均可开展有创通气。就这样,危重患者“人等床”的窘境终于得到缓解。能插管的患者增多了,死亡率也就慢慢降了下来。
最艰难的几天过去了。随着社区防控的加强,危重患者也相应减少了。我们的救治工作开始越来越有序,并开始逐步对患者进行科学施治和精细化治疗。
我们广医一院“院士大查房”的传统,一向在业界享有盛名。通常由呼研院呼吸内科病房筛选疑难病患,在每周三上午进行的“院士大查房”中,由钟老师带领呼吸、影像、病理等相关科室专家,共同讨论病例诊断和治疗方案。整个查房过程,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直播,院内院外的医生都可远程观看,曾让无数医生获益匪浅。
我也决定充分利用“大本营”的顶级资源优势。从2月3日收治病人起,我开始着手准备搭建远程会诊系统。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和多方协调,2月11日,我们终于实现了跟后方“大本营”的首次远程视频会诊;2月17日,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远程视频会诊。
每次远程会诊,钟老师都会准时出现在视频那头,对我们提出的疑难、危重患者的治疗一一给出富有效果的建议。有了他的“坐镇”,我们有了主心骨,安心多了。今天上午11:12,我们实现了三天之内两个病例成功拔管。
其实,钟老师要操心的又何止我们这一个医疗队呢?
昨日上午,他就跟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视频连线,对当地几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了会诊;今天上午,他跟我们通完电话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省卫健委开会,研讨广东当前的疫情防控和“肺炎2号”的临床研究。
或许,疫情结束之日,才是钟老师停止奔波之时。
今天,赵金存教授团队又传来捷报。他们继2月10日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拭子标本中分离出一株新冠病毒之后,近日又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了新冠病毒。
隧道尽头,终会有光亮。
期待我们的战队能早日回归,也期待久别重逢时钟老师的温暖拥抱。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黄蓉芳
美术设计: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妍
H5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出品
H5监制:王晓云 H5文案:何超、黄婉华
H5设计:黄潭、蒋秋平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王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