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余杭人”2020年2月发布

2020-03-17   余杭晨报

为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充分挖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为最终战胜疫情作出贡献,区文明办继续推出“美丽余杭人”之疫情防控最美人物(团队)专辑,经各单位推荐、综合评选等环节,王海英等10人被评为2020年2月“美丽余杭人”(疫情防控最美人物)。

王海英

公卫先锋 守住疫情防控第一关

王海英是区卫生健康局公共卫生应急办主任,她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战线上有着16年工作历练的一员“老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我区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她以扎实的专业本领,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指挥前线。为了向指挥部决策全区防控工作提供全面、精准的意见建议,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搜集疫情线索,及时分析研判疫情走势,根据每日疫情动态,提出全区疾病防控、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建议指导方案,提供指导和协调部门、镇街联防联控的专业意见。

一个多月以来,王海英一直驻扎在指挥部,各种会议、疫情研判、方案制定让她忙碌得三餐不定时,时常以一碗泡面、几片饼干对付一下,在不多的休息时间里,她随时会被紧急电话叫醒,24小时在线响应应急处置需求。

随着我区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王海英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制定企业复工复产防疫工作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疫情应急演练和服务指导,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防疫指导服务,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她的丈夫在区疾控中心工作,同样也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夫妻二人一起牢牢坚守在舍“小家”为“大家”的岗位上。

章景啸

坚守岗位 守护百姓安全

章景啸是区公安分局瓶窑派出所副所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一天晚上,值班中的章景啸接到消息,辖区医院对武汉返杭发烧病人开展收治工作需要警力支持。章景啸迅速赶赴现场,立即部署展开调查,指挥所内多个岗位同步开展侦查工作,并快速确定该病人的位置。在各方的努力协作下,安全将患者送达区第一人民医院,圆满完成病人的护送任务。

此后,章景啸又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具体负责防疫检测站联络、涉疫重点人员信息研判、重要场所防疫排查等工作。章景啸对于分管工作没有丝毫放松,第一时间将上级的防控工作要求传达落实。为方便及时落实各项防疫工作,他索性晚上就睡在办公室。

疫情防控期间,章景啸负责的瓶窑杭长、马头关两个市级卡点共检查车辆28618辆次,人员41189人次,劝返重点疫区人员车辆177辆;信息研判组为镇街提供重点研判信息1038条;场所巡查组每日巡查场所75家,共排查出重点人员35人。

何炎祥

轻伤不下火线 “跪着”奋战防疫一线

何炎祥是瓶窑镇彭公村一名年轻的村务工作者,从大年初一到现在,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即使受伤未愈,他都不曾请假,坚守岗位。

年前,何炎祥做了一次小手术,伤口还未痊愈,他就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中。他不好意思地说:“做了手术以后不方便坐着,屁股不能沾凳子。”长时间在案头工作,又不能坐着,何炎祥只能站着打字。可是办公桌太矮,弯着腰打字很累,他只能“跪着”办公,这一跪就是一个月。同事把这一幕拍了下来传到微信朋友圈,何炎祥“跪着”办公的事情便传开了。

疫情发生以来,何炎祥负责全村隔离家庭的信息录入和每天体温监测数据的上报工作。除了案头工作,他还有卡点执勤,给夜班执勤送水、口罩、体温计、方便面等事务,怕手术伤口撕裂,何炎祥只能一瘸一拐“龟速前进”。

疫情期间,村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双休日也照常上班。何炎祥在单位连轴转了1个多星期后,因为太劳累,导致伤口发炎。

“轻伤不下火线。”何炎祥笑着说,“虽然村里的工作比较繁杂,还刚刚做了手术,但我是土生土长的彭公村人,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应该的,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全村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全。”

计良庆

坚守岗位的物业管家

计良庆是良渚街道文化村社区的一名物业管家。由他负责的楼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家人打来电话劝他回家,他却说:“这是我分管的小区,是我的责任。”计良庆毅然决定坚守岗位,做好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保障。

整个小区共计800户人家,由包括计良庆在内的5名工作人员负责。公司和社区打算给他们增派人手,他们怕接触的人越多,风险越大,便决定咬紧牙关克服难关。计良庆和同事们既是保安又是保洁员,还是垃圾清运工,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16个小时不停歇。

在为隔离楼道提供服务时,计良庆帮业主们送快递、倒垃圾,为有需求的业主买菜,提供物资补给,背着满满一大壶消毒酒精上上下下十几层楼进行公共区域的消杀工作。穿着防护服特别闷热,干完一天活的计良庆,哪怕身上只穿了一件棉毛衫都出热出一身汗。

2月14日晚上12点,隔离楼正式解封。第二天,计良庆挨家挨户去送解除隔离通知书,他比谁都高兴。在这个特殊时期,计良庆为着心中的坚持,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上官苗苗

当好百姓“菜篮子”的守夜人

上官苗苗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农副物流所的业务骨干,疫情防控期间,她主要负责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内各个市场的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现场巡查工作。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也是全省最大的“菜篮子”。疫情发生以来,为了保障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产品正常供应、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上官苗苗和她的同事们日夜坚守,坚持挨个排查,耐心劝导,严格执法,全力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

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在对农副物流中心实行全天候排查的第一时间,上官苗苗便主动请缨,进驻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及正北物流市场,开展24小时不间断检查。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交易量和人员流量都非常大,并且大量交易集中在夜间进行,因此夜间巡查任务特别繁重。

自从加入驻场巡检工作后,上官苗苗吃住在物流中心,没回过一趟家。元宵节晚上,看到忙碌奋战的同事们,一天没吃上一口热饭,趁着工作间隙,上官苗苗为大家煮了一锅热腾腾的汤圆。刚准备吃,听说守岗的一位老同志家里有急事,上官苗苗立刻放下碗筷替他加入夜间执勤。

上官苗苗的丈夫也在通宵驻守的行列中,夫妻俩在各自岗位上,筑牢食品安全“防疫墙”,守护着每一位市民的生命健康。

孙树明

每天骑行20多公里 奔走防疫一线

孙树明是闲林街道万景村960户家庭的签约医生,也是一名老党员,从事乡村医生工作40余年。疫情防控期间,60岁的他主动申请加入防控一线,每天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骑着电瓶车,一天下来至少要骑行20多公里,为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开展健康状况监测,做好基层防控。

除此之外,孙树明还负责宣传相关防疫知识,他总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要注意通风,勤洗手,尽量减少外出。

“孙医生每天都会来下午给我量体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闲林街道万景村居家医学观察人员黎女士说,“孙医生人很好,他跟我们说不能出去,我们也知道是为了避免感染。”村民们都说,平日里,谁家有人身体不舒服了,只要一个电话,孙医生总是随叫随到,不管多晚,他都及时赶到,给他们看诊配药。

40多年,他扎根在农村卫生服务一线,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医者父母心,孙树明坚守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一名党员。面对疫情,我肯定要尽力做好防病救治工作,因为这是我的职责。”孙树明平静地说道。

李见华

用独臂诠释防疫担当

李见华是塘栖镇塘北村委公益性岗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年少时的一场事故,他失去了右手臂。疫情防控期间,他左手拿起体温计走上了防疫一线。

1月22日,村委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大家立马回到岗位,鉴于李见华的身体情况,村委特意为他安排了上门宣传、发放健康小贴士等较为“轻松”的任务。在办公室待命的李见华坐不住了,他主动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上门排查村民进出余杭的情况。塘北村塘姚线设立岗亭检测点后,李见华又穿上防护服到检测点服务,对过往车辆进行一一排查,对车内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询问行车路径等情况。

大家问他身体都不方便为什么还要坚持参加志愿者服务,他却说:“我身体挺好的,量体温一只手就够了。”

他用独臂完美诠释了防疫担当。在抗“疫”路上,只要大家不分你我,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汇聚每一股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抗“疫”胜利。

朱志伟

一副热心肠 送上爱心餐

老临平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朱特儿”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朱特儿快餐店开出第一家门店的好些年前,老板朱志伟就开始参与慈善活动,热心公益事业。

这个“热心肠”的老板,这家“暖心”的快餐店,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再一次展现了他们的温情。

朱志伟住在凤仪家园小区,看到自家楼下检测点的志愿者们风里来雨里去,他就想着尽自己的努力让志愿者吃上一口热饭。为此,连续一个多月,他每天坚持早早地把爱心餐送到检测点,让工作人员能按时吃上饭菜,安心地投入到执勤工作中去。

面对疫情期间的“员工荒”,9个人要把每天800份订餐的采购、烹饪、配送等诸多环节都挑起来,压力可想而知,即使再忙,饭菜的质量还是要保证,朱志伟便与员工们一起忙活起来,从每天早晨五六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左右才收工。这期间,还遇到了道路运输不畅、菜品原材料供应不足、快餐盒缺货等问题,朱志伟都一一克服了,他还动员妻子也加入了“配送员”队伍。他说:“能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很开心。”他打定了主意:“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会一直服务下去。”

张再松

疫情当前父亲去世 他简办丧事奔赴一线

张再松是百丈镇泗溪村党支部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扑在防控工作上。老父亲过世,他毅然决定丧事简办,不忘疫情防控工作。

1月29日上午,正在整理疫情防控资料的张再松接到妻子电话,“再松,快点回家,爸可能熬不过去了。”挂了电话,标注了整理的资料,张再松马上开车赶回家,一路上想起病重的老父亲,从不轻易落泪的张再松忍不住热泪盈眶。97岁的老父亲一直卧病在床,自己从没有好好照顾过他,都是妻子在照顾,作为儿子自己太“失责”了。

回到家后,张再松见了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过世后,家人们觉得老父亲的丧事应该好好办一下。“现在特殊时期,我们丧事简办吧。”张再松说,“爸的前半生在战场上保卫国家,后半生在家乡服务老百姓,我相信他如果知道目前的情况,一定会支持我的做法的。”

1月30日,张再松还是抽空到村里几个容易疏忽的点位参与防控工作。1月31日,张再松父亲出殡,上午送走了老父亲,下午他就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走访居家医学观察户和重点路口排查等工作中。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张再松一直奔忙于防疫一线,做好居家医学观察人员重点管控、外来返岗人员排查,以及企业复产复工“一对一”帮扶等防疫工作。

唐士良

刚出院就想返岗的社区书记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五常街道洪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士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对辖区内3个网格、9个小区进行统筹安排部署,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深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2月3日傍晚,他左手的小拇指、无名指分别摔成了骨裂、骨折……当晚,在浙大一院紧急接受了4个小时的手术,才保住了两个手指。怎么摔的?唐士良说不清。但是,洪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却知道原因,“我们的书记肯定是太累了……”。

摔伤住院后,因病情严重,唐士良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六天六夜。由于受伤的左手不能动弹,右手要挂点滴,心系工作的他只能躺在床上干着急。

2月10日,唐士良终于出院了。“同事在战斗,我却在家休息,心存愧疚。所以,我请求在换药拆线一周内,每天去社区阶段性上班;一周后,全天候上班。”唐士良向五常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邢斌发了一条“结束病假申请上班”的信息。

“防疫工作严峻,病床上的那几天我真的是吃不下睡不好,担心工作没有做到位,又担心同事们太辛苦了。”唐士良说。

街道了解到唐士良的手指不能受冷,否则会影响刚接好的血管而造成病情反复,且半个月后其小拇指还要进行植皮手术,邢斌回复唐士良:“好好休息,工作有我们在,期待你康复后再回岗位。”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 组稿 孙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