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坚守——追记汤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张华

2019-10-30   南天一剑

多少次风雨无阻,寻你在田间地头;

多少次推心置腹,只为把政策说透;

雪雨风霜总牵挂,房屋可漏风雨,家中可有粮油;

一年年奋力拼搏,只为将贫穷赶走;

一次次挑灯共计,只为把命运掌握在手;

春风春雨可作证,你若不能脱贫,我们坚决不走;

谁说深山无远亲,家贫没朋友;

生产经营常过问,家长里短挂心头;

医教住行有保障,吃穿两不愁;

拔掉穷根!!!拔掉穷根!!!

扶贫干部就是那温情的坚守!!!

这首《温情的坚守》是今年春节,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机关文艺汇演,我们扶贫工作队选送的节目,让我写一些关于张华的事迹,也不知道从何写起,但此时我脑海里又响起了这首歌,这也许就是对张华同志奉献扶贫一线的最真实的写照。

我跟张华的初识,是那个让我们扶贫工作队员都难忘的日子,2018年3月19日。那一天,我们大家都满怀着激情,奔赴新的战场——脱贫攻坚。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出五名同志,作为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队到靖西接替老工作队。组织安排我作为队长,张华和另外两位同志分别派驻政法委联系的三个村任第一书记,还有一位驻村的工作队员。盘点我这只队伍的构成,我们信心满满,因为我们中有三位同志来自解放军,两位是从警营中走出来,我们都是战士,肩负消除贫困的使命,憧憬着即将见证2020年全面脱贫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充满了信心。

一到靖西,我们就感受到了“战场”的气氛,老队员热情洋溢地迎接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政治部领导的主持下,新老工作队员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之前我并不认识张华,只知道他是去年底从部队转业到政法委的,当时我派驻在外工作,所以对他并不熟悉,但得知他是主动请缨,要投身到扶贫工作一线,心里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座谈会上他信念坚定的表态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军人特有的气质和顽强的意志。

座谈会后的当天,驻村的队员就立即奔赴到了三个村开展驻村工作,张华工作的安宁乡考虑到驻村条件较差,乡政府给张华同志安排了宿舍,我作为队长也对队员的生活表示了关心:“你就住这里吧,把生活照顾好了,才有精力去为人民服务嘛!”但是张华在乡政府宿舍住了几天后,还是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住到了村里,他说这里更方便开展工作,这里更能拉近他跟贫困群众的距离,要体会到群众贫和苦,才能找到帮助他们脱贫的对策。就这样,他跟村民们同劳作,同吃饭,真真正正地把自己当成了汤亮村的一员。

刚刚进入脱贫攻坚战场,我们和张华都是新兵,在老队员的带领下,我跟张华一起走遍了汤亮村每一个角落。今年初,我们几个工作队员在一起翻看刚开展驻村工作时的照片,还笑着说,就张华最有派头,西裤白衬衫,皮鞋铮亮,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再看看现在一个个成了皮肤黝黑的庄稼汉,我们相视而笑,想着我们为在这片热土付出的汗水,我们很欣慰。我时常翻看这张拍摄于4月2日的五人合照,这是我们五个人在一起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中的我们笑容如此纯真,流露着从新兵成长为老兵的自信,充满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见证靖西脱贫摘帽伟大时刻的期待。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一刻,就早早地离我们而去了……

张华 (右一)

6月3日下午,我在微信里跟张华沟通着如何开展百香果种植,进一步夯实汤亮村的产业基础,巩固脱贫成效等工作。他还给我报了五月份的工作小结和6月工作计划,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们最后的工作交流……傍晚6点多,一个个急促的电话向我反映张华同志身体不适的情况,随后他被送到了靖西市人民医院,靖西市委主要领导也赶到了医院指导抢救工作,在初步诊断为脑出血后,经自治区领导与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沟通和家属同意,在靖西市委主要领导的大力协调下,我们连夜驱车将张华送进了广西医科大学的重症监护室。看着张华躺在病床上的身躯,看着医生指着我也看不懂的脑部CT片,看着家属们嚎哭悲痛的身影,我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每一个有呼吸复苏迹象的消息都让我们期待……

自治区领导多次到病床前看望张华同志,并指示要组织全区最权威的专家对张华的病情进行会诊,尽最大可能挽救这位优秀第一书记的生命。然而,天妒英才,在经历了几天的抢救后,张华最终没能再醒过来,家属根据张华生前的意愿,捐献了他的心脏器官,我想,现在这颗顽强不屈的心脏一定是跳动在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体里。送别那天,天空阴沉,走出悼念厅,天空突降瓢泼大雨,苍天在为一个早逝的生命恸哭。

张华同志走了,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惆怅。在我跟他短暂接触的日子里,441个日日夜夜,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田间地头或农户家里,经常放弃节假日,像陀螺一样地忘我工作。就这样,他总是做得多,说得少,甚至一些领导对他印象都不深刻,但是群众记得他,在他被送往靖西市人民医院急救后,听到消息的10多位村民拿着鸡蛋等补品坐车40多公里赶到医院探望。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的工作没有他在部队参加过抗洪抢险那样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全是琐碎具体的工作,医保报销、小孩读书、危房加固、邻里关系、共商脱贫之策,直到倒下的前一刻,还在核查落实村里“雨露计划”的名单。正是这些一件件不起眼的琐碎工作,使张华与乡亲们结下了似亲似友的情感。谁说深山无远亲,家贫没朋友,受过张华同志帮助过的孩子和农户再提起张华时,无不泪流满面。正是他这样殚精竭虑,一心扑在村里的脱贫和产业发展之上,2018年底,汤亮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永远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铁汉也有柔情,张华同志牺牲后,我们为张华的妻子找到他生前给妻子的最后一份礼物。那是一只从网上购买的口红,细心的张华发现妻子的口红快用完了就到网上给她买了一支,但是再也不能亲手将这支口红交到妻子手中。

从他妻子的朋友圈里,我了解到他们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中相濡以沫。妻子带着她的朋友和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去汤亮小学给孩子们送书包,张华帮助妻子指导舞蹈班学生握抢等舞蹈动作。今年六一节,他陪着儿子参加学校亲子活动,跟妻儿共进晚餐,那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顿晚餐……

2017年底,张华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上班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了,他穿上妻子给他买的衬衣西裤皮鞋,收拾得整整齐齐开始新的工作,当他得知衣装的价格后,对妻子说:“可能这一身是我这辈子最贵的衣服,咱们以后能不能不那么破费,能穿就行,有能力我们可以资助更困难的人”。2017年12月,在广西电视台演播厅“第一书记”栏目录制现场,他边观看边跟妻子发信息,说有机会一定要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群众……看到他妻子在朋友圈里回顾的这些,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张华是一名好战士、好干部,更是一名好丈夫,妻子也无愧一名好军嫂。而且他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初心要去扶危济困,也无怪乎他如此坚定地选择“扶贫战场”,但这次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他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褪下戎装穿上了胶鞋,放下钢枪拿起了锄头,他在不同的战场,激情燃烧着他不变的军魂。从人民子弟兵到扶贫干部,从军营走向山村,他用尽了一生守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宁,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幸福。

|作者:刘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