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趣郑州第377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3100
阅读时间: 7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有趣君几乎在所有地方都见到有人在看,公交上、地铁里、吃个饭旁边也有人看。
你们看就好了嘛,能带上耳机吗?能别剧透吗?能不要把吃东西的片段做成GIF到处流传吗?雷佳音你吸柿子的时候能别那么陶醉吗?
看得心里痒痒的。
丨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12时辰
每个城市其实都有自己的12时辰,老郑州的12时辰有多丰富多彩,“憋说话,用心感受。”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白天的6个时辰,郑州人会怎么玩。
寅时——3点~5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就是一天,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喜欢享受生活的老郑州人,也会根据时辰去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自有规律的郑州12时辰。
富有活力的郑州生活12时辰,是从寅时开始的。
丨用图片和文字记录属于这座城市的“12时辰”
寅时就是凌晨3-5点,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也称“平旦”。许多人在这个时段还沉浸在睡梦之中,但是一部分人却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有些人早起为名利,有些人早起为生存。科比的那句“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也是需要清洁工、早餐店等特殊工作人群的真实写照。
有些人早起,真是为了“生活”。
老式的澡堂,特别是北方特有的老式公共浴室,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地方,赤裸裸的没有名利,没有人能从一堆光身子的人身上找出皇帝和乞丐,最多只能看出黑白高矮胖瘦吧。
丨许多老澡堂被关闭。但还是有许多人保留了早上洗澡的习惯
德化街还不是步行街的时候,路中段有个澡堂,每天4点准时开门,老郑州人早早门口等候,为了就是洗这“头一水”。
刷干净池子,放满热水,伙计打开门,第一批下到池子里的人,称为洗“头一水”。干净,爽快,人少,舒坦。
洗完后,该上班的穿上衣服走出去,神清气爽。不用工作的就继续泡在澡堂里,一呆就是一天。
卯时——5点~7点
古时候的人们,睡得早起得早,5-7点刚好是上班路上的时段。
“胡说,那时候上什么班?”
别不信,上班这个词最早是传自衙役的口中,衙役上班的地方叫班房,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上班。
丨现在上班比那时候舒服多了吧
扯远了,所以现在郑州人还在说“点卯”,“我去单位,点个卯就回来了。”翻译一下就是说:“我到单位打个卡就出去玩了。”
后来有了电,人们晚间的生活丰富了,5-7点连早高峰都算不上。
这个时段,晨练的人不少。虽说医学表明晨练的时间应该再往后些,也顾不了许多。
丨额,还是穿个背心更好点
跑步、拉伸、跳绳、打球、踢毽子,各式各样的运动让这个时段的郑州各个公园、运动场都充满了活力。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趣君在市体育场晨练的时候见过已经退役的前建业队长8号宋琦,一败涂地的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兴趣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动不动就说自己能踢过中国男足的,呵呵。
辰时——7点~9点
这个时辰,到现在都没变,古时也被称为“食时”。顾名思义是吃早饭的时候。
说到郑州人的早餐,选择的可就多了,自己家里熬个粥、炒个菜、蒸个馒头什么的。挺常见的。说说外面的吃食。
郑州的早餐,最常见的就是胡辣汤了。其实有趣君对纯胡辣汤并不感冒,更受老郑州人喜欢的,应该是两掺儿——豆腐脑和胡辣汤两掺儿。
这玩意不敢说是郑州独有,起码算是郑州街头的特色之一。当年有趣君上开封玩儿,早餐竟然没有两掺儿,急得不会形容。
丨如何盛好一碗两掺,是个技术活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两掺儿不过是半碗胡辣汤兑上半碗豆腐脑。于是各买一碗搀来搅去,咋吃咋不是那个味儿。
两掺儿是非常讲究的,胡辣汤盛到四分之三,用铲子挖两勺豆腐脑,轻轻地放进去。豆腐脑过多过少都会破坏口感,先后顺序更不可更改。
冬天喝完暖暖和和,夏天喝完浑身通透,舒服。
巳时——9点~11点
上班的人这个时段是最难熬的吧,平时大家经历过多了,再添堵不厚道。
不上班的郑州,这段时间热闹的是菜市场,比起早晨的辛苦、晚上的不新鲜,三五成群的买菜小分队这个时段就出动了。
喜欢讨价还价的去市场,明码标价的在超市打拼。为了那口新鲜和爱好。
丨好吃还是家常菜
以前在南关街桥头经常能见到推着架子车卖菜的农户。说是农民不确切,那时的郑州市区很小,过了经三路那边基本都是菜地了。
那时候没城管,或者说,管控的不那么严格,农户们互相和气,很少会发生争执,斤两也足。少了二道贩子从中牟利,买菜的人也能获得实惠。
丨缺斤少两,必损福禄寿
那时都是用杆秤,老人说古代的秤是一斤16两,秤杆上的星记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凑足16个数。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
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都缺。
后来,当有第一个人吹嘘缺斤短两能挣钱后,世道就开始坏了。
午时——11点~13点
这个点儿,是办公室兄弟姐妹点外卖的开始。也是许多有闲暇的人享受午餐的时光。
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它不仅承担了上午能量消耗的补充,也要作为下午能量的储备。
郑州地处中原,午餐也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烩面、米饭、包子、饺子、大盘鸡、捞面条。
丨晒个午餐
说着说着就饿了,吃了饭继续写。
其实面类作为郑州人普遍喜欢吃的主食之一,其身份千变万化,擀成皮包子饺子,切开了是面条,宽一点做烩面,细一点弄拉面。
但郑州人吃面有个特殊的爱好,“就蒜”。
诸如“面不够,蒜来就”、“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等俗语数不胜数。
丨让一个想减肥的人写美食话题,是一种酷刑
而蒜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当主要“浇头”的蒜面条,有把蒜捣成汁浇在面条上的蒜汁。小时候在蒜臼里捣蒜估计80后小孩儿都有的记忆吧。
最生猛的是边吃面边咬蒜,特别是夏季,“一碗面半板儿蒜,给个县委书记都不换”。
那种辛辣的幸福,虽然有趣君享受不了,但看着那些谷堆在门口吃饭的汉子左手端着碗手心里搁着蒜,右手筷子扒拉着面条,空闲时把一片蒜塞进嘴里。这些人,脸上洋溢的都是满足的幸福。
未时——13点~15点
有趣君奉劝大家,这个时间点,不管多忙,一定要小憩一会儿,哪怕能闭目养神十几分钟,下午就是精精神神的。
古时这个时段又被称为日昳,指的是太阳从最高处往西偏斜。想想,太阳都在高处呆累了,该休息就休息一下。
没有午休时间的单位是不人性的。
丨别说自己有多苦,有些苦你根本想不到
在单位因为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凑合一下就行。会享受的郑州人对午休是极为看重的,特别是夏天,空调开到26度睡眠模式,盖上一层薄薄的凉被,舒舒服服地睡上一阵子。
千万记得定个表,否则一觉醒来晚上了,就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以前那些没有空调的日子,许多老人就选一片树荫,那时候的郑州真是绿城啊,许多街道两边的树木遮天蔽日,伴着鸟叫和蝉鸣,没有刺鼻的雾霾,更没有施工的喧嚣。
丨那种老式儿躺椅,很难找了
吃过午饭的老人拖一把躺椅,一手拿着蒲扇,另只手拿着小广播,里面放着田连元、单田芳、袁阔成,12点半听一出,1点换台再听一出,1点半结束,蒲扇摇呀摇,迷迷瞪瞪就睡了。
白天的6个时辰,多和幸福相关
白天,郑州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为了生活,许多人在工作岗位上奋斗。
但懂得劳逸结合的郑州人,把不用劳作的时光用心丰富,不论吃还是玩,都能做到不将就、不凑合,努力工作,用心享受。
下午三点以后的生活是啥样的?期待明天继续吧。
我们需要
新媒体运营编辑
市场专员
简历请发至
zhengzhou@funnystudio.cn
或联系有趣君电话/微信
131 0371 5890
加入有趣郑州粉丝群
吃吃喝喝畅快聊郑州
还有礼品不时掉落哦
你确定不来?
感谢摄影师MOLLY好照片,会说话
本文及摄影作品版权均归“有趣郑州”独家拥有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转载
法律顾问:河南兴言律师事务所 张冕冕 1853997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