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皇帝, “乞丐皇帝”朱元璋思想的蜕变

2020-05-15     一只雄鹰

原标题:从放牛娃到皇帝, “乞丐皇帝”朱元璋思想的蜕变

天历元年,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祖上均是贫农,后因贫困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后又为了讨口饭入寺庙当和尚,直至参加起义军建立明朝,成为明朝开国皇帝,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攻占姿州后,儒生许元、叶攒玉等十余人,每日两人轮流向朱元璋“进讲经筵,敷陈治道”。平时一有空闲,儒生常与朱元璋讲论“经史”,例如范祖干持《大学》;宋赚讲《春秋左氏传》和《尚书二典三漠》;刘基“数以孔子之言导”朱元璋。他们极力鼓吹“倡仁义,收人心”“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东人者能一之耳”。诱导朱元璋放弃反封建的朴素农民意识,对地主阶级施行“仁政”、“德治”。后来,朱元璋发布的“平周榜”和“讨元檄文”以及在建立明朝后作出“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等决策无不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理论色彩。

?二、 地主儒生积极推动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为达到新兴地主阶级扫荡落后的旧势力,消灭农民起义力量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以刘基、李善长等为首的儒生不断向朱元璋灌输帝王思想,劝他要效法刘邦,只要“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在儒生的影响和鼓动下,朱元璋的政治野心迅速膨胀。攻占集庆后,“江左兵势日盛,太祖(朱元璋)以汉高自期”,已经开始“深思爱民安天下之道”。在这之后,儒生在攻取金陵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和先灭陈、后灭张、再北取中原的建议,也都是围绕着重建新的封建王朝的目的而展开的。朱元璋是前台的主角,而导演则是地主阶级自身。

?三、 地主儒生则劝说朱元璋团结、依靠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

他们反复强调:“欲扫除磨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与成功”,并积极为朱元璋举荐网罗“名儒”、“宿省”,要他加以团结和重用。在攻下金华后,朱元璋以重金聘刘基,刘不为所动,“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明初另一重臣宋镰“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深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援太子经,寻改起居注”。为了使朱元璋完全割断与起义农民的关系,使其完全为地主阶级所利用,地主儒生极力挑拨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关系,推动朱元璋与宋政权决裂。这样,也就导致了后来朱元璋自封为吴王、沉小明王于江中的后事。

可以说,朱元璋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他背后的地主儒生的支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RAFHIBnkjnB-0zFT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