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即便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这些期望都代表着什么。后来我们在社会体系中成长,我们逐渐明白了这些事情,我们也期待自己能变得更好。我们在这一套社会评价体系中努力做出成绩,渴望被认可。但许多时候事与愿违,很多路走的磕磕绊绊,可是仍旧在努力。我们渴望被认可,被大众认可,更渴望被权威认可。
试想,你辛辛苦苦准备的纪念日礼物,身边的朋友、同事都会称赞:“哇,好漂亮啊,你真的很用心,他/她一定会喜欢的!”你可能会开心,心里也会憧憬。
你获得了旁人的认可,可是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你的那个“他/她”到底喜不喜欢。在这件事中,“他/她”就是你的权威,你最渴望获得的认可是从“他/她”那里来的。
纵观我们成长的路途上亦然如此,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是优秀的,你做的很棒。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这句赞美的影响力就越大。特别是当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
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叫做权威。
当一面权威的镜子对自我认同较为弱小的人说:你真差劲,你是坏的,你是糟糕的。这种破坏力是惊人的且不可逆的。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皮格玛利翁效应。皮格玛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的国王,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蒂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玛利翁如愿以偿。
无可避免的是,最初养育我们的人,像父母,是最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就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如果你遇到善于鼓励和夸赞,并且真切相信且期望你能变得更为优秀的父母。那么恭喜你,人生最好的馈赠便是如此了。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获得5000次的夸奖,那么他就能获得自信。
而父母们态度、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远远胜过语言。
但是相信大多数人的父母都会纳闷:“我对孩子发出的期待是成为卓越的人,这可是非常正面的期待啊,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普通,甚至是失败者?“
那是因为,虽然在意识上你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大多是这样的逻辑:他们很少真正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表面上成功了,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想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父母们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己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知觉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可想而知,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你为父母,你的孩子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请多些仁慈,多些真正的期盼与相信。
最后分享诗人鲁米的作品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
我们品尝此刻,来自永生的味道,
我们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
我们是甜蜜、清凉的水,也是泼水的罐子。
END
请一直相信,且真切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