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朱元璋此人戎马半生,打下明朝偌大江山。开国一帝大多名留青史,对于朝代建立,制度确认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像朱元璋这类草莽出身的逆袭人生,细细数来,谁不道一句精彩。
哪一个皇帝在登上宝座的那一刻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低头,战场上血流成河。但史书记载却有“暴君”和“仁君”之分。朱元璋在其中的定位,却是无法捉摸,他虽然在世人眼中是个“暴君”,但他在保卫疆土、治理腐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有着无数丰功伟绩。朱元璋便解决了钱币造假事件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胡惟庸案,它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彼时的胡惟庸还是胡相。历史书上讲过,自明朝来,取消宰相一职,这一改变的源头,便是此次事件。胡惟庸被杀后,洪武帝又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
这也是源于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父亲被贪官害死,还曾入皇觉寺当一小和尚。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明白,政府的清廉对老百姓的生活重要至极。所以在登上至高无上地位后的朱元璋,十分憎恨贪腐之人。除去胡惟庸案,“明朝四大案”还有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彼时朱元璋正在审查各地提交上来的账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户部都需要清查各地的收支情况。这时候,就发现官粮的账目上有一些不清不楚,似乎都与户部侍郎郭桓有关,他便命御史余敏、丁廷举等人悄悄查验。
一个月后,御史余敏、丁廷举在早朝上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等,私吞赋税、私分秋粮,中饱私囊。涉及金额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明朝对贪官的惩治是,官员只要贪污60两以上便会被判处死刑。无论你的身份背景多高多重,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郭桓案牵扯范围之广,“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不止官员,一夜之间,无数富商也因此纷纷落马。
郭桓案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朱元璋发现了他们贪污的一种手法,就是将铜钱上的“一”改成“三”,他大为震怒,为防止此类情况再发生,从此才有了收据中通用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为防止更多贪官污吏的横行,除了文字的改变,朱元璋还通过在铜钱上铸字来限制他们。他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百废待兴,天下刚刚安稳,中央还未能完全集权。所以中央权力不被统一,各地权力便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妄图从国家利益中获取个人利益。
彼时的地方是拥有私自铸钱权的,所以,贪官会在铸钱时掺杂不好的金属,大多时候都是铁。但是,地方铸钱的而金钱却是由中央下发,也就是说,官员在向上报铸钱金额时,可以谎报数值,差价纳入自己的钱包。而且铜钱在售出后,流通至全国,很难查到假币的根源之地。
为此,朱元璋在发明大写数字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省份简写。“豫、鄂、川等”这些省名在铸钱时便要刻在铜钱上,一旦发现假币,便可直捣黄龙找出官员管辖人员。像这种世界难题,便在洪武年间有了解决办法。虽说贪官常有,但这个方法还是可以减少贪官的产生。
洪武帝一生精彩,从小和尚到九五至尊,那是平凡人能够瞻仰的高度,打败陈友谅,创建大明朝。他颠沛流离的前半生,让他对贪官腐败之人恨之入骨。虽说手段残暴,但不可谓不杀鸡儆猴,接着他又在政治方面下足功夫,改革创新。
比如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再比如让铜钱制度更加规范,从数值到地域,都加以规划。他想出的方法,在贯彻实施后果真减少了大量的腐败现象。虽说后期额明朝贪官依然不断,但在大明江山的初期,确实清肃贪官有力打下了稳固的江山。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刑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