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性格“倔强”的母亲

2022-05-07   小凡娱影

原标题:我那性格“倔强”的母亲

作者刘万全

我的父母亲都是饱受人生磨难但又忠诚老实、富有先知卓识的人。这里我只讲我那性格倔强、不服输的伟大母亲。

20世纪30年代,母亲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排行第四。

因为家庭不富裕,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就压在了母亲那瘦弱的肩上:一会儿带弟弟,一会儿上街买盐打油,还要做其他家务事。闲暇时,母亲会编织粽叶扇子,等凑到了一二十把扇子后她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用卖得的钱补贴家用。

母亲性格倔强,又吃苦耐劳,每一把扇子她都会用心去编织。

在乡亲们的眼里,母亲编织的粽叶扇子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扇面细致紧密,叶片大小均匀,花鸟图案更是栩栩如生,深受大家喜爱。

就这样,母亲在劳动中度过了童年、青年时代。

母亲虽然是文盲,但却十分聪明伶俐,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懂得许多教书育人的方法,讲起“大道理”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在那个中专生、大学生都很少的年代,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能考上中专、大学都实属不易,而要考上两个,很少;考上3个,极少数;考上4个,那就十分稀奇了。而没有文化、性格倔强的母亲,宁愿自己受苦受累,甚至勒紧裤腰带饿肚皮,硬是培养出了4个大学生、如今个个都是拿国家财政资金的干部及技术人才。

那时,父亲在外地上班,一个月的工资是33元,全年工资396元,补社(生产队)款286元后所剩无几。年终决算、分工分粮时,别人用大谷箩筐挑粮谷,而我家只用手提篮提了0.8公斤粮,人均仅0.13公斤工分粮。

在极度贫穷和饥荒年代,母亲硬是咬紧牙关、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补队多、穷困潦倒、但一个都不放弃读书),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为了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我母亲性格倔强的结果。

可人无完人,母亲也有弱项。 那时生产队有规定:平时出工,男同志每天可挣10个工分,妇女可挣6个工分;若干挑粪等劳动强度大的重体力活,一天可挣8个工分。

母亲不服输,为多挣工分,专挑重体力活干,再远的路也不歇气。可母亲到底是个女同志,在体力上与男同志相比仍有差距,为了挣工分,她选择挑粪,与男同胞赛跑,为,撑起我们这个家,吃了非常多的苦。

如今,母亲现已八十多岁,其他都还很健康,只是腰肌劳损严重,就是年轻时重体力劳动做多了,超负荷劳动所造成的。

母亲性格倔强,不轻易服输,在队上是出了名的。

母亲干一般的重体力活完全不在话下,但干起精细活,性格倔强的她,尽管有些吃力,通过观察学习,心灵手巧、脑袋灵光的她也成功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性格倔强的母亲也学会了撤分蚊香。

大家知道,一盘蚊香,若要完整地拆分开来,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最初,母亲拆分一盘蚊香,总是断成一节一节的,燃一会那蚊香就没了,而且还总是熏不走蚊子。

刚开始时,母亲拆分蚊香,一圈甚至一盒都很少能拆分完整。

有好几次,我给她做了示范,又手把手地教她,可她一接过手,蚊香就面目全非了,最后,一圈蚊香直接报废了,是因性子急躁的性格罢了。

这时,我就告诉她:“一定要遵循规律,不能蛮干,不能急于求成,要细心,不一定要使多大力气,要用巧力;同时要随着蚊香的纹路轻轻地、细心地并全神贯注地撤分。”我像小时候母亲教我那样教她。

连续教了母亲四次,第五次时,母亲终于成功了。

然而让我没想到是,母亲竟然笑得十分开心,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的不耐烦。

(作者刘万全,当时初创此文时为重庆市铜梁区小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现为该镇四级调研员,其祖籍为铜梁区平滩镇人)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