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善良:他们选择放下了仇恨,不进行报复性消费,也不肯让孩子继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贫困。
作者:李捷(抱朴财经评论员)
据《第一财经》报道: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 万对,比上年下降 10.6%。结婚率为4.8‰,比上年下降0.6 个千分点。
也就是说年度结婚人数跌破700万对大关了。
顶峰是什么时候?2013年1346.9万对,然后九连跌:2019年中国结婚人数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2021年跌破800万对,到2022年则跌破了700万对大关。
为什么呢?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没人是真傻,有时候只是装傻或者被迫扮天真。
当然,媒体也说了:“2022年第四季度受疫情等因素,一部分人推迟到今年结婚,这也影响了2022年的结婚人数”。这个理由我同意。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为392.8万对,同比增加了19.6万对。相比结婚登记,包括婚宴在内的婚庆经济受延迟效应影响更加明显。例如,有不少人在去年乃至更早之前已经登记结婚,但到今年才补办婚宴。
这些数据我都相信,但趋势就是九连跌,和疫情有关系,但关系不算特别大。
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第一个,适婚人口越来越少了,因为此前不是有计划生育政策嘛。随着95后乃至00后进入到婚育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在下降。
既然年轻人越来越少,那么,结婚人数少了很正常。
简而言之,无论有没有疫情,结婚人数都在减少,该买的单是逃不过去的。
我认为结婚人数少的最重要原因是:年轻人越来越会算账了。
我一亲戚李军的老婆生完一胎之后几年,朋友催他和老婆生二胎,他直接怼回去:“多生一个又不发钱,不生了”。
你看,现在年轻人有多清醒。
他自己和我算了一笔账,他在某一线城市,两口子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一年总收入税后20万。
不要以为20万很少,更不要以为一线城市人人月薪十万,实际上,一线城市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上海。
2022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万元/人,也就是说每个月6600元。
当然,你身边可能几乎人人月薪过万,那只是幸存者偏差,在整个城市的大数据里来看,绝大部分人收入没有过万,很多人都是被平均了。
李军首先说了金钱的压力:
此前,因为孩子没有摇上公立幼儿园,于是上家附近的私立,也不算贵,3000元一个月。一年3万就没了,寒暑假不用交钱。
孩子上小学时,以前可以上十几个人的培训班,每个月2000元。现在没得上了,给表弟每个月3000元,让他教孩子英语和数学,表弟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在家待业。
现在孩子上初中了,但是在小升初阶段,他花了大价钱才进入一所公立重点初中,大家都懂。
他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因为孩子成绩一般,他想让他去读艺术方向,又是一大笔钱。
他们一家的税后年收入就是20万,但是在孩子身上一年花5万很正常,可是他们家还有房贷每月6000元,一年就是7.2万,现在手上只剩7.8万。
这还没算吃饭和平时的各种开销,包括偶尔下馆子、看电影、去公园、打车、电费、水费、物业费、通讯费,一个月8000元是要的,这就是9.6万元。
也就是说7.8万减去9.6万已经是负数了,辛苦一年下来,手上是负数,这还是家里所有人不生病,老人、小孩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
实际上,一线城市有多少家庭月收入能达到税后20万?
我问李军:“你是怎么搞定这个负数的?”他说,自己周末或者下班之后出去开网约车,老人有退休金补贴一些,勉强能把账做平,说白了就是要“啃老”。
所以,不要老是说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他们是真的怕了:一个人穷也就罢了,难道非要组成一个家庭,几个人一起穷?有意思吗?
李军说:“谁不怕穷?”
王涛的压力和李军有所不同,他的儿子王小宇在读硕士,985的理科生。
他当然不考虑二胎,毕竟年纪大了,可是他非常操心孩子的工作。孩子明年6月份毕业,成绩中上,可是工作一点眉目都没有,他有点焦虑。
王涛当然看到过北大核物理系博士去当城管的新闻,最近又看到了武大数学系博士去襄阳五中当老师的新闻,他说心里不是滋味。
孩子的学历是硕士,不是热门方向,也不如北大博士、武大博士这么优秀,连北大博士、武大博士的工作都不算特别理想,他对孩子的工作有点不敢想。
连续几个月,他约自己的老关系、老朋友吃饭、喝茶,但是大多数人都帮不上忙,因为几乎所有的机构、公司都停止进人,有些还在裁员。少数人说:“我只能尽力,不敢保证”。
他约自己的一个老友,这位是大老板,心想这次应该有戏,没想到大老板已经破产了,成了“负翁”,上了征信黑名单,开口找王涛借钱,把他吓了一跳。
人生啊总是曲曲弯弯,可是大老板也弯得太厉害了。
王涛打听了一圈,一些体制内单位还在裁编外人员,至于编内人员的工资……
王涛有时候还挺郁闷的,孩子的成绩一直优秀,自己也没操过心。
当年自己就是读了个一本,也很容易就找到工作了,为什么孩子比自己优秀太多,居然这么难?
王涛的孩子王小宇是“家族的骄傲”,可是“家族的骄傲”也不好找工作。
比小宇大几岁的堂兄、表姐们正是适婚的年龄,看到这个情况,会不会感觉压力山大,不敢结婚?应该还是有影响的。
王涛自己的工作也不是很顺利,他马上就55了,公司的业务还可以维持,可是他作为一个“高龄”总监,总是觉得老板看自己的眼神冷飕飕的,所以,他经常主动加班,比90后还拼。
王涛的目标很简单:无论如何要熬到孩子上班再下岗,他需要这份工作。
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也在算账。
现在硕士、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不是新闻,找到好工作才是新闻。博士参加工作月收入几千不是新闻,月收入几万才是新闻。
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如果家里有房,那还可以,有可能结婚。
如果家里没房,要靠父母资助首付甚至月供,这个就压力大了,很多人也就不敢考虑结婚这事儿了。
回三四线城市?除了体制内基本没有工作机会,就算你卷到极致考进了体制内,你未必能熬出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属于高情商人士。
所以,很多漂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完全不敢想结婚这事儿,甚至连恋爱都不敢谈,万一动了真情,两人想在一起过日子,会不会是一种“罪过”?
有些人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度讨伐漂亮女生嫁给有钱的老头,或者精壮猛男“爱”上70岁富婆,可是,漂亮女生和精壮猛男陷于贫困的痛苦,这些人有体会吗?
都是未婚,愿意娶,愿意嫁,随他们吧。
我有位前同事,单身女性,住在一中等小区。有一次,她点外卖,外卖小哥模样周正,一切都还算正常,把外卖送了之后。小哥突然说:“姐,你把我包养了吧”。
这是真事,前同事匆忙关门,当然,后续也就没有后续了。
年轻人心里的苦和压力很多时候是没处诉说的。
最近浏览新闻,看到各地纷纷放开限购,很好,可以随便买房了。可是,对于一些适婚的年轻人来说,虽然他们没有房子,现在要考虑的恐怕不是买房的问题,而是解决一个可持续收入来源的问题。
收入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来考虑结婚、住房等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张爱玲曾经说:“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这真是张爱玲说的?也许吧。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善良:他们选择放下了仇恨,不进行报复性消费,也不肯让孩子继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贫困。
善哉!
结婚人数九连跌,因为人人心里有本账,这账本还得继续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