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前半生活在蜜糖罐里的那个女人
此情无计可消除
作者 秦平
古往今来,红颜多薄命,才女们的爱情故事也往往让人唏嘘。班婕妤德能“谢撵”,却秋扇见捐被汉成帝厌弃;蔡文姬有《胡笳十八拍》传世,诉的却是与两个儿子不得相见的悲情。
但有一个人,她不仅得到了“千古第一才女”的桂冠,而且收获了世俗圆满的婚姻和爱情。
她就是宋词名家——李清照,前半生都活在蜜糖罐里的那个女人。若不是靖康之难,她的后半生也会是幸福绵长吧……
幸而,她用文字记录下了她的生活;幸而,她的词里展现了古时候幸福婚姻的模样。让今天的我们,隔着一千年的光阴,看宋代那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是多么让人艳羡的佳偶天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二人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情投意合、十分难得。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都是科举进身的朝廷高级官员。赵挺之是治平二年(1065年)的进士,李格非是熙宁九年(1076年)的进士,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二人都生活简朴、雅好读书,这也是二人夫妻恩爱的基础。
李清照可以与夫君一起典衣买书,赵明诚也可以同娘子一起品茶作诗。这是他们的浪漫,也是他们的甜蜜。
这一日是初一,赵明诚从太学休假回来,二人携手去相国寺市场。
“相公,快来看,这是李西台的字呢。”李清照拿起一张书帖来,爱不释手。
赵明诚凑在旁边看了一眼,就心中喜不自胜,“这笔法,这落款都是李西台无疑啊。”
老板听二人赞许书帖是真迹,就咬住了一定要二十两银子才肯卖,任凭二人如何还价,都绝不松口。
李清照叹口气,“算了,我们这个月已经超支了,再也没办法多买一件喜欢的东西了。”
看着妻子怏怏不乐,赵明诚对李清照说:“你且在这里等等我,就回来。”说着转身去了对面的当铺。
顷刻间,就拿了银子回来。“老板,这是二十两,成交。”
李清照拿着书帖,心里美滋滋的,却忽然注意到,赵明诚身上的裘皮袍子不见了。
“相公,你怎么把那个裘皮袍子当了,那可是大哥去年春天送给你的礼物啊。”
赵明诚嘻嘻一笑,“大哥就是知道,也不会怪罪我们的。再说了,衣服就是再好,能有书帖好吗?”
李清照点点头,“那是,这个书帖真的是极好的。”
二人如此恩爱,真的是老天赐福;他们在一起时有多甜蜜,那当短暂的分别来临时,便会分外痛苦。
当赵明诚离家去太学上学时,李清照便写了一首词在锦帕上,以寄相思。
词牌《一剪梅》,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宋代时,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
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如《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并赠以诗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句云:“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词牌“一剪梅”,即是取此意而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其特有的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换下那些丝绸的衣衫,轻巧地跳上小舟,独自一人向着荷塘深处划去。曾经的两人共游、双双泛舟,如今形单影只、独自击楫,怎么教人不彷徨、不忧伤呢?荷花残,竹席凉,秋意浓,人影单,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丈夫久盼不归,让人如何不惆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何以解相思?唯有云中锦书来。前秦苏蕙曾织锦作《璇玑图》,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词人因惦念自己的丈夫,盼望传递消息的锦书到达,遂从舟中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种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唐代诗人刘兼有《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可见,锦书和鸿雁已经绑定在一起,作为诗词中思念远方亲人的意象。紧接着“锦书”,词人就写到了“鸿雁”。雁字,是说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伫立许久,月已西沉,夜露浸凉而不知觉,足见思夫之情的深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落花独自飘零着,水独自流淌着。这里既是写景,又有比兴。落花流水与上篇的秋意浓、人影单相对应,这如水的年华流逝,红颜渐渐衰颓,而离别却长久的横亘在有情人之间,这种里愁暗恨与无可奈何之感,让词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发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慨叹。她笃定:远方的丈夫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因而月光的两端,都是离人,都是相思串起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这首词的结尾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李清照的点化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遣之不去,“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极好,把无形的相思之苦做了形象的真实表达。这和李煜《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闺阁之作。但这种相思之情却具有通感之妙,让拥有离愁的人都从此拥有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当我们思念时,就可以从容地去说“此情无计可消除”,让那眉间、心上辗转的离愁,找到一个地方去悄悄地安放。
就此,赠人一枝梅花,也成了播撒春天的希望。
来源:黄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