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旗:阳郭中学记事

2023-12-19     渭南文坛

原标题:李国旗:阳郭中学记事

李国旗:阳郭中学记事

阳郭中学记事

作者 李国旗

穿过漫长的历史隧道,上世纪70年代初阳郭中学上学的难忘岁月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面朝元象山的东大门,应了那句开门见山的成语,进门照壁两旁的八字路,把学校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学校中间的一条南北主道,让学校南北通透,偏向学校东北方有一棵古柏,见证了学校的风雨沧桑。如今,原来学校风貌已经荡然无存,但这棵古柏还在。

那是1972年10月,我在阎村镇的北韩学校上学,当时进入毕业阶段,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一级是推荐上高中的。可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召集我班学生开会传达了上级精神,说是我们升高中必须参加考试,然后择优录取。风向突变让人始料不及,后来把这个暂短恢复考试制度叫做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接下来就是紧张的两个月复习,晚上点煤油灯,下晚自习每个学生的两个鼻孔都是黑呼呼的。年底我们参加了高中升学考试。

1973年的春节是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中度过的。元宵节刚过,录取通知书就来了,我被录取到临渭区(当时的渭南县)阳郭中学。从此,就开始了两年上学的生活。

我家距离阳郭中学10公里。每周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两次,周日下午背馍到学校,下个周三下午返回家里取馍再到学校赶上晚自习,直到周六放学。这个时间是固定的,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

我上学的两年,一直用一个土布白布袋背馍,一次背12或13个馍。这个年代,家境好一点的学生背的馍是纯麦面做的,但这些学生占的比例不到5%。绝大多数都是少部分麦面夹杂大部分玉米面。条件再差的有纯玉米面,或者玉米面夹杂红薯面。我家七口人,父母亲和四个哥哥,家境特别困难,每年分的粮食接不住茬,至少缺两个月的粮食。所以我背的馍就是玉米面加红薯面。

由于馍在布袋里面透气性差,夏天的馍容易发霉,三天就长毛了,常常是用毛巾擦拭一下之后吃。冬天的馍成了冰块,像石头一样坚硬,用牙一啃,就是两道白牙印。每到开饭时,到开水灶打一碗开水,吃馍就点咸菜,喝一碗开水就是一顿饭,咸菜是用白萝卜腌制的。还有一种吃法是馍泡在开水里,再放入咸菜,这个叫开水泡馍。后来家里用一些面放在锅里干炒后,背馍时带一点,开饭时炒面用开水一烫,就成了一碗黏糊的稀饭,加上馍就菜,就是一顿美餐。

三天13个馍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吃不饱是肯定的,但只能这样将就。学生宿舍是通铺,馍布袋都在半墙上挂着,常常会有老鼠惦记,老鼠咬过的地方消掉一层后继续吃,还没有哪个人因为老鼠咬了而扔掉整个馍的,可想生活的困难程度。宿舍里有时会因为谁的馍少了而怀疑是某个学生偷了馍。常常弄得相互猜疑,相互防备,有时甚至还进行侦查破案,弄得气氛紧张,鸡犬不宁。但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怀疑的对象却是一桩冤案。不是丢馍的人自己记错了,就是老鼠惹得祸。

我们在学校的两年,各科教材都很薄,内容也少,上课时间比较少,政治活动很多,参加批林批孔大会、参加公捕公判大会、劳模报告会。多数时间会去生产队参加劳动,修地、夏收、秋收,有时农民也会给我们管饭。当时能吃别人一顿饱饭,那是非常幸运的事,心情可以舒畅好长一段时间。

1974年,我的家庭情况稍有好转,让我搭上了学生灶。从家里背馍就大幅减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很多。

这段生活虽然比较困苦,但精神面貌、心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这种心态有两个因素作支撑,同学们广泛接受的一条,也是教师常讲的,我们和当年红军长征时期相比,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的学习环境,已经是非常好了。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因素,让我心理满足的是我上学背馍,家里基本就没有馍,父母和几个哥在家干重活,吃的比我差。想到这,我不但很满足,而且还有点愧疚感。面对父母兄长,如果不好好学习,那就是一种犯罪。

记得有一次,灶上中午蒸的包子,我买了10个包子,借了同学一个自行车,利用午休时间给家里送回去,下午上课前又匆匆赶到学校。尽管紧张劳累,但我心情特别高兴。我深知,这是对父母兄长辛苦供我上学的一份浓浓的感激之情。

阳郭中学上学的岁月,其实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段美好岁月。它给了我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坚定的生活勇气,也给了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志。

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8年,我参加的第一场考试也是在我的母校进行,再回母校,那种亲切的、熟悉的环境给了我心里踏实、从容和淡定。考学的成功就是对阳郭中学母校的最好报答。因此,我非常感谢那段岁月、感谢母校对我的辛勤培养。我永远致敬阳郭中学,致敬那段难忘的岁月。

作者简介:李国旗,临渭区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高新区作协副主席。作品发表于《延河》、《华文月刊》、《鸭绿江》、《山东诗歌》等刊,出版诗集《今天没有风》。获渭南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三贤文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d06ba46f18dfdd7be868d60d4468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