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巴赫比亨德尔更接近上帝。不仅是因为作品,更是因为人生。
巴赫一生贫穷寂寞。作为乐师,出身微贱,还有十多个孩子的生活负担,使得生存也颇成问题。巴赫生前默默无名,死后百余年才由门德尔松发现。
而亨德尔的富有,让他的足迹踏遍了欧洲。受宠的荣耀,也透过他的作品扑面传来。据说写《弥赛亚》时,因为偏瘫而难以为继,但泡了个温泉浴,于是痊愈了。其幸运如此。
不过,虽然他们都为上帝的传声筒,但上帝似乎更愿意偏向巴赫,而不是亨德尔。
音乐不会说谎。我们从亨德尔中,听到烟火的轰鸣,宴游的铺张,示巴女王的大驾光临和普世欢腾,听到喧腾、欢闹、浮华和高傲,这些都是地上王国的声音。
而我们从巴赫那里,听到的是耶稣受难,羊群吃草,是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的呼告与仰望。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非宗教主题的作品,讲的仍然是宗教的情感。我一直以为无伴奏大提琴,是天生的宗教音乐——孤独、而且沉郁。
亨德尔有这样那样的幸运,让他体验上帝的荣耀,却没有这样那样的不幸,让他真正地贴近上帝。宗教之于亨德尔,也许仅仅是一种仪式,在这里,世人尽情地狂欢。
而巴赫的宗教则没有排场,没有观众,永远属于他一个人。巴赫没有这样的幸运,忝列于欢腾或者受欢腾之列,只是在幽冥之中与上帝对话,并且以此世的苦难,兑换一张天国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