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第一批红嘴鸥来到昆明,小精灵每年都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跨越千山万水抵昆越冬。它们为什么选择昆明?也许离不开四季如春的气候,也许离不开人人自发的守护。多年来,鸟类专家赵雪冰与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2年12月份,昆明迎来候鸟越冬季,红嘴鸥如约而至。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我是赵雪冰,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红嘴鸥一直至今,我们主要做的研究工作包括红嘴鸥的数量动态、迁徙规律,还有一些种群变化以及跟人的行为关系相关的研究。”
带上望远镜和相机、行走在红嘴鸥分布的不同区域进行统计,是红嘴鸥到昆期间赵雪冰的工作常态。环西桥、大观楼、草海大坝、翠湖公园……哪里有红嘴鸥,赵雪冰的足迹就出现在哪里。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要了解它在昆明怎么分布,它有个种群数量情况,我们成员会一起带着望远镜、相机,到昆明很多水域去调查分布多的地方,主要在滇池周边,城里面还是在翠湖公园、环西桥这带比较多。”
为了进一步获取红嘴鸥的迁徙路线、规律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信息,赵雪冰参与环志研究、通过给红嘴鸥佩戴GPS卫星定位跟踪器,多年来持续跟踪调查研究,逐渐揭开了有关红嘴鸥到昆明越冬的生态谜团。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现在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最主要的来自于蒙古国的西部,也有来自于新疆,还有贝加尔湖区域,甚至最远是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东北区域过来的,它的迁徙路径有八千多公里了。”
为深入考察红嘴鸥的生存环境,赵雪冰所在团队曾多次深入红嘴鸥繁殖地实地调查,在他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红嘴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刚开始研究红嘴鸥,都是在昆明越冬地开始做工作,后来通过环志,我们就知道它的繁殖地,但是更多的一些信息,我们是不了解的,所以我们在2006年就去到了贝加尔湖,还有东北,我们就做繁殖区域的一个考察工作。”
2019年底,昆明鸟类协会邀请全国各地鸟类保护协会来到昆明开展研讨交流,构建起了全国性的红嘴鸥保护链条。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985至1988年红嘴鸥抵昆的初期,每年大概有5000至9000只红嘴鸥进入昆明城区;2007年到2012年,来昆越冬的红嘴鸥数量保持在3万到3.5万只。2021年冬天,到昆明的红嘴鸥数量约为44000只,为历年之最。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通过我们多年的观察,红嘴鸥的数量其实是在增加的,最近这几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情况,就是四万多只。”
在赵雪冰心中,最欣慰的不是红嘴鸥数量的增多,而是这群白色小精灵引发了广大昆明人对生态环境的思考与爱护。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 赵雪冰:“我非常感动,特别我们昆明市民发自内心地喜欢红嘴鸥,通过多年红嘴鸥的保护,我觉得市民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提升。”
65333333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