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有人问《狂人日记》里的“迫害狂”为什么会和贾宝玉有联系?一个是世家大族,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一个则是村里被人以异样眼光看待的迫害狂,但是重读《狂人日记》和《红楼梦》之后,会隐约发现二人在精神世界确实是存在某种联系的。
格格不入的社会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迫害狂”明显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语无伦次,多说荒唐之言,从其日记里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狂人”的行为是和当时的社会,当时人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似乎在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在为迫害他,吃他做准备,他自己走在街头,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他,都在想他们商量如何害他,即使是自己的兄长找来的郎中他也以为是刽子手。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周围的人,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观察他们生活在这个“吃人”的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准备吃人,甚至连自己可能也吃过人,只是自己不自知罢了。
但是在这背后,不是“迫害狂”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相反他只是比平常的人更深刻认识到了这个社会,在他超前的眼光下,认识到了这历史其实是吃人的历史,“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觉,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充满了“狂人”亦是鲁迅先生对这吃人的历史的抨击,而吃人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仁义道德”笼罩下的历史,其实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便是封建礼教对于人们的迫害,造成了国民的劣根性,只是人们都不自知,只有“狂人”自己认识到了。
所以他在这个社会是寂寞的,没有人可以理解他,所以他才在最后发出那声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希望还有一个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洗脑的正常人,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他一般能看清楚这吃人的社会,将他们尽早从这个满是仁义道德的吃人的历史中解救出来。
而贾宝玉也和这个迫害狂一般,他们都是孤独的,但是人们却很难联想到,贾宝玉生活在一个世家大族里面,自小被祖母当做宝贝一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人,在家里还有一帮小厮跟在后面,生活起居有一帮小丫头服侍,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自己的理想生活,怎么可能是孤独寂寞,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呢?
其实他的格格不入从足岁抓阄的时候开始的,他抓的不是笔墨纸砚,而是女孩子的脂粉胭脂,而对他满怀希望的贾政那个时候就开始不喜欢他,认为宝玉以后注定是好色之徒,不会走仕途经济的道理。而他的态度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而贾政对他的期望便是熟读四书五经,将来考取功名也算是光宗耀祖,而宝玉却和那个时代的人不同,他认为除了四书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书可以看呢。
还有《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黛共看《西厢记》,黛玉称其为“淫词艳曲”,《西厢记》在那个时候因为其反封建性,被列为禁书,而贾宝玉不去看四书五经,而是看这被禁的“淫词艳曲”,这在以读书走仕途经济的社会是不为其所容的。
宝玉的性格也是格格不入的,在很多人看来宝玉是“痴傻”的性格,“成天疯疯癫癫”、“有些呆气”、“混世魔王”,他们中间,包括贾政,宝玉的小厮,甚至是贾母,王夫人,都不是真正理解他,他们眼中的宝玉不过是痴人罢了,但是比《狂人日记》中“迫害狂”幸运的是宝玉有个完全懂他的人,那便是黛玉,黛玉不会觉得宝玉“痴”、“疯”她知道宝玉讨厌走仕途经济的道路,黛玉也是无条件支持他。
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
狂人和宝玉的共同点都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以为狂人是迫害狂,是异于常人的。他们以为宝玉是“疯疯癫癫”,也是和他们思维不同。与其说二者有相同性,倒是不如说二人又一定的传承关系。
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是因为他对于这个社会的不认同,在男权社会,与生而来的浑浊,尤其是体现在贾府,贾珍的骄奢淫逸,贾政的迂腐不堪,贾雨村的虚伪忘恩,男权社会中,男人可以胡作非为,被功名利禄异化得浑浊不堪,而在宝玉身边的女子,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被封建社会所荼毒,他们在这个男权社会里艰难生存,宝玉的这一想法便是对封建社会发出的一种反抗,一种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男权的反抗。
其次在仕途经济方面,也是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贾政就是个迂腐的儒生,空有一身理想,但是自己却庸碌无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宝玉,但是宝玉却不想被这种条条框框束缚,身边也只有黛玉能够理解他。
所以他和黛玉的爱情是基于相互理解上的心灵的契合,正如脂批:宝玉这个“今古未有之一人,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
但也因为这种理解注定了二人爱情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带给他们的悲剧。因为黛玉在封建社会大家庭中,不可能作为宝玉的贤内助,她在精神上是支持宝玉的,而封建家长严重最合适的人选便是薛宝钗,但是黛玉的死亡也以为着宝玉精神的崩溃,因为这浊臭不堪的家庭中,唯一理解他的人都离开了,家族的没落,现实的打击,宝玉只能参加他毕生最讨厌的科考,榜上有名也算是对得起父亲对他的期望。
他本是青埂峰上一顽石,渴望来到红尘享受这荣华富贵,但是却并不是他理想当中的样子,他的理想便是不受束缚,不被凡尘的这些事情所打扰,做一个纯粹的,自由的“人”,但是封建礼教却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企图和这个社会对抗,可是仅凭一人之力是完不成的。
《狂人日记》当中的迫害狂也是如此,但是相比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来说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曙光已经到来,新思想已经随着先进知识分子的传入而逐渐推广。
只是在大部分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仍旧被封建礼教所荼毒,他已经发现这个吃人的社会,但是当他和无知的人们所处在同一空间下的时候,人们看他的眼光就如同贾府诸人看宝玉的眼光一般“痴痴傻傻”,在人看来是疯子,但是仅仅凭借他自己是无法唤醒出于“仁义道德”之中的吃人的社会的,但是他却可以和这个社会公然对抗。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他向这个社会发出控诉,呼吁人们要改掉这种吃人的现象,他预见了,将来这种吃人的人是不被容许活在世上的,将来这个社会是一定会改掉的,他在最后也发出呐喊,希望这个世界还有“没吃过人的孩子”,这相比于宝玉算是青出于蓝,因为宝玉只能装疯卖傻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而狂人能直面这种社会,能大胆发声,自己理想的社会就是不吃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