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幽灵”穿行于太空:银河系“冥府”现身,且可能离我们很近

2022-10-02     星空天文

原标题:无数“幽灵”穿行于太空:银河系“冥府”现身,且可能离我们很近

史上第一幅银河“死星”3D分布图。

银河系死星分布二视图。左为俯视,右为侧视。悉尼大学

银河系本体二视图。悉尼大学

天文学家发现了银河系的“冥府”——“死星”的葬身之所。所谓“死星”是恒星的内核残骸,在这里指的是大质量恒星的遗骸,包括黑洞和中子星。它们分散在银河系各处,但是整体上却形成了一个比银河系本体还要大和蓬松的结构。

数千亿的恒星构成了银河的本体,但一旦它们死去,情况会发生变化。大质量恒星会在惨烈的超新星爆发中结束一生。超新星爆发会把恒星的外壳抛去,使恒星的内核紧缩。巨大冲击波还会将残留的恒星内核加速到足以飞向茫茫的星系际空间。

由此可见,死星的分布特点与普通恒星一定不同。

银河系自诞生以来,已有至少数十亿的死星被产生出来。但是喜欢数星星的天文学家,却很少数死星。这一次悉尼大学天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却以无比的耐心和热情,一一复原了这些古老死星的生命周期,绘制了人类史上第一幅详尽的银河系死星3D分布图。

绘制这样一幅星图可谓艰难无比,最困难的是,找不到死星在哪。刚刚死了一次的黑洞和中子星可能还在原地附近,但那些古老的,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不对称冲击波,会把它们在随机的方向上,加速到每小时几百万公里。所以死星的所在地往往已经不是它们前身的所在地。而且在几乎没有阻力的太空里,一旦获得速度,就永远也停不下来。 几十亿年过去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那些古老的黑洞和中子星,已经成了在星际空间飞奔的幽灵。

为了了解银河系中死星的分布,研究人员建了一个复杂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输入与恒星演化期各个关键节点位置有关的信息,就能得到一幅银河系死星的分布图。

从初步得到的结果看,一个死掉的银河系,要比一个活着银河系的大得多,也蓬松得多。

从侧面看,这个银河“冥府”的厚度是银河系本体的三倍;假如俯视,我们则会发现它失去了银河系标志性的旋臂。随着时间的推移,超新星爆发施加在死星身上的动能,抹去了这一特征。四处乱飞的死星大部分进入了银晕,且至少有三分之一会离开银河系,进入茫茫的星系际空间。

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死星也会靠近太阳系。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最近的死星距离太阳系大约只有65光年。在天文学语义里,这已经相当近了。

我们的太阳最终也会死去,但是太阳的遗骸是一颗“白矮星”,和大质量恒星的遗骸的密度差一个量级。太阳也得不到超新星爆发冲击波的加速。所以可以肯定,太阳进不了银河系的“冥府”。

参考

The Galactic underworl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act remnants

星空天文“星球”系列笔记本,由星空天文创始人老孙亲自设计开发。笔记本以太阳系主要成员为主题,精心设计分批推出。首批两款先期已发售。点击上方小程序购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a3498aa23d7694b7e28b318f91924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