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术素养助力精品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 杨宗元

学术编辑当然必须有学术素养,但学术素养并不只有学术编辑才应该具备,它不是编辑的“奢侈品”,而应该是每个编辑必备的素养。

人们常常认为编辑是“杂家”,但我在多年的编辑业务实践中常常感到,编辑固然应该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的文化素养,但专精一门,提高学术素养,对做好选题策划和图书出版也是非常重要的。

用扎实的学术根基把握选题方向

出版是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对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曾经对各国GDP增长与学术出版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GDP增长与学术出版的繁荣是正相关的。既然二者正相关,那么提高出版物整体的学术质量,就会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编辑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判断哪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哪些是我们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去做选题策划,才能策划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品。

我策划的《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一书比较有代表性。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强调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

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意见》的同时,我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在一段时间里先后发表了《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向“大哲学”转型》(载《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当代中国哲学的返本与开新》(载《光明日报》2016年11月9日)、《当代中国哲学的结构困境》(载《哲学研究》2016年第3期)等重要理论文章。当我关注到这些研究之后,感觉这应该是在一系列扎实研究基础上对学术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通过跟姚新中的接触,我了解到他确实正在做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研究”,我认为这样的选题不仅站在学科、学术前沿,而且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意见》的精神极为契合,于是我果断地向社里提交了选题论证报告。该书后来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后列入2019年中华学术外译图书目录,韩文和德文两个语种得到了全国社科规划办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支持。

因此,在选题方向的把握上既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根基,了解各个学科的进展和学术的前沿,这样才能把握好精品选题的大方向,从而策划出具有文化传承价值、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有助于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精品力作。

用独到的学术眼光判断出版价值

出版人常常被称为“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人”,承担着为大众精选和出版优秀书籍的责任。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精选”,而精选就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需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要能够判断出我们手上可能要出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精品。不仅做学术书需要学术的眼光,做大众书也需要有学术的眼光。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就是一本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大众书。我们通过网上的信息得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师林光华在优酷等网络平台做了视频直播,讲解庄子哲学。她的讲解通俗易懂,很有感染力。但关于庄子哲学的通俗读物已经很多了,林光华也并不是一个非常知名的畅销书作者,如果从做畅销书的角度做这个选题未必是一个好的选题。但林光华是一位专业研究者,她是文学与哲学的双博士,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是庄子研究专家刘笑敢教授的高足,曾经担任另一位庄子研究专家陈鼓应教授的学术助手,与陈鼓应合作撰写了《庄子解读》。我认真审读了林光华的讲稿,觉得她的讲稿和其他讲庄子的大众书相比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深入浅出,文字精美,而且句句有根基,因此我们决定做这个大众书的选题。但我们在首印量上还是比较保守的,只印了5000册。没想到,该书仅一周便销售一空,我们紧急加印。2019年10月该书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10月榜。

虽然编辑所做的选题并不都是学术选题,不一定都要从学术的角度来判断其价值,但图书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往往是我们的图书有没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做学术选题,还是一般图书选题,学术质量都是图书恒久价值的重要考量。因此,编辑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把握好选题的质量,才有利于出精品佳作。

用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扎实做精品

编辑是内容的鉴赏者,也是把关者。作者提交的书稿总是由编辑来审读。编辑必须对书稿的思想性、学术性及艺术性乃至行文的流畅性和规范性作出果断及正确的判断,稿件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及知识等相关内容,对此,编辑能否很好地判断、甄别来稿的质量和价值,能否改正书稿中的错漏,主要是看编辑的学术素养。

《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就是一部非常专精的学术书。这部书的作者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马小鹤综合利用语言学家们对粟特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巴克特利亚文、婆罗谜文、回鹘文、科普特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语文资料的研究,深入分析汉文史料,跳出单纯考据的藩篱,吸收符号学的理论,从摩尼教的宗教符号出发,与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触类旁通,深入分析其义理,为华人学者对摩尼教的研究增色不少。

这是我编辑加工过的最难的一本书,因为马小鹤特别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比如穆格山粟特文文书、吐鲁番新出摩尼教粟特文文献、阿富汗新出巴克特利亚文文书、噘哒钱币、隋唐支氏家族碑铭等,其中含有梵文、帕提亚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多种罕见文字,涉及的内容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对这本书的编辑加工几乎全靠我多年来从未放弃的学术训练,以质疑、审视的目光研究它的每一步论证,每一个材料,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放过每一个疑问。远在美国的马小鹤对我完全不懂粟特文、帕提亚文等文字却能够看出《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中的许多专业性错误感到非常惊讶,并借回国之机专门当面道谢。

出版本身是一个专业领域,大部分编辑求学时也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而编辑的书稿内容还有一个专业领域,这3个专业常常并不是重合的,虽然书稿的内容会大致局限在一个专业领域,但有时也并不尽然,书稿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而且即便书稿内容集中在一个领域,遭遇难稿的可能性几乎百分之百。因此编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要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基础,结合编辑实践,加强对出版业务的学习和研究,以应对不确定的书稿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

观察精品出版,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出版的精品应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能够代表当今时代的作品,换句话说,是要有国际水准的、能够走出去的东西。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要真正缩小这个差距,需要提高出版的整体学术水平,需要提高编辑整体的学术素养。

《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就是按照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路策划的。在我看来,能够走出去的原创精品首先必须在主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对当今世界而不仅仅是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国际国内都共同关注的课题;其次,它所达到的研究水平是国际水平的,能够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认同和赞誉,而这样的作品的研究水准在国内也必定是顶尖的。我就按照这样的选题思路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一次偶然的学术调研中,我关注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大椿在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方面有近20年的研究。刘大椿倡导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科学审度观,通过多重审度以一种更富于建设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科学技术,构建一个丰富、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是当代社会的支柱,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国家之间经济上的较量逐步演变为科技上的较量,而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必将对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刘大椿的这些思考和探索必定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果然,图书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2018年2月该书通过了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劳特利奇出版社的同行评审,国际学术同行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劳特利奇出版社当即决定翻译出版该书英文版,在世界英语主流图书市场销售发行。

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刘大椿的《审度》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但要抓住这样的典型案例同样需要编辑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底蕴。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2017年第1期《中国编辑》的改刊词中说:“一个品牌出版社的最核心资产其实就是其以资深编辑、专家型编辑为领军的整个编辑团队或群体,而这个团队或群体的学术理论素养如何,对编辑业务、经验教训总结提炼得如何,其发现力、策划力如何,从小里讲,决定一本书、一种刊的命运;从中里说,决定一家出版社、一家期刊社的命运;从大里看,决定整个出版业的命运与发展。”这个观点是具有远见卓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