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与世界同步
少儿编程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受到不少争议,有些家长觉得编程是程序员才需要学的技能,孩子并不需要了解。
曾经听到有成年人在讨论关于少儿编程的话题,甚至在他们眼里少儿编程是被商家魔性化,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一种学科。认为少儿编程毫无意义,编程只是工具,而不是知识,送小孩去学编程等于送小孩去学"说明书"。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少儿编程有另外的看法,觉得让孩子学会制作游戏,总好过玩游戏;对少儿编程有了解的家长则会认为,学习少儿编程目的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成为程序员,而是学会背后的逻辑思维。
那么编程到底是不是工具?教编程到底教的是技巧还是知识呢?
确实,对于那些完全不懂少儿编程的人来说。听到这个名字,多少还是很容易被误会,毕竟编程=程序员这个印象深入大家的脑海。少儿编程不免会被人误以为也是叫孩子写程序,是一种技能或者工具。
但实际上孩子在学习编程时,学习的重点并不是编程技巧,而是逻辑思维。什么叫逻辑思维?简单来讲,就是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分步骤,有逻辑顺序的去执行方案,最后呈现出结果。
比起实现一个功能,我们更加重视孩子是如何利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的。
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我们还利用编程巧妙地教授孩子不同的知识点:今天是学坐标,明天是学角度,后天是学诗词,还有电压,判断等等。
所以如果你非要认为少儿编程是工具,那它确实也能被定义为工具。只不过我们是通过这个工具教会孩子思考和知识,而不仅仅是技能。
其实孩子的学习路径实际上是由大脑发育的过程来决定的。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在读小学的阶段,是不是很喜欢看一些“侦探”漫画,喜欢猜谜语,喜欢“脑筋急转弯”这类带着解密的书籍。这是因为,小朋友在7、8岁的时候是他们成长过程里的好奇期,这个时期他们求知欲旺盛。
某著名的万年死神小学生
到了再大些的时候,8到11岁阶段,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展了, 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开始,开始有了自己的逻辑,并能根据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逻辑,并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所以让孩子在这个时期接触编程,会让孩子在满足求知欲的同时还能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哪怕孩子以后不从事编程相关的工作,逻辑思维也将大大提升孩子的学习工作能力。
2014年
英国政府将电脑编程编写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新加坡推出针对小学、初中的编程拓展课code for fun
新加坡“code for fun”
2016年
美国政府宣布将投资40亿美元推广计算机科学,并鼓励各州推出5年计划提高美国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发展。
芬兰全国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首次将编程纳入小学教学大纲。
澳大利亚正式将coding引入全国必修课程。
2017年
日本将中小学必修编程科目加入到新的成长战略草案中
新加坡将编程纳入小学考试范围。
编程纳入韩国小学正式必修课程。
学习编程最重要的是学习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教导孩子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好解决的小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单独审视思考。然后,聚焦几个重要节点,形成解决思路;最后设计步骤,执行每一个步骤解决问题。
编程能够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付诸实践,让他们主动学习各学科知识进行创作,打通各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只为培养不偏科、综合能力更强的优质人才。
很多家长都会说:“你要是把玩游戏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早都上清华北大了”。其实编程就是从兴趣入手,通过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发现兴趣,了解知识,加深孩子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未来肯定是人工智能的天下,而编程是人工智能世界的通用语言,学好编程才能更好的掌控未来,不是说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程序员,但是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了解编程,看懂趋势,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面对很多工作将要被取代的局面,
也许我们需要做些新的尝试,
让孩子多些机会发掘内在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