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捐物、复工复产之外,伊利、蒙牛、长富等乳企还在坚持做这件事

2020-02-21   新乳业newdairy

今年春节前后,武汉等地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乳制品行业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影响,产业链上下游纷纷采取措施,捐款捐物、复工复产,积极抗“疫”。除此之外,伊利、蒙牛、长富等乳企对原奶不拒收、不降价,保障奶农利益不受损,与他们携手共度难关。

“原来(每公斤牛奶)3.2 元,现在 1.5 元,腰斩了。”内蒙古赤峰市奶农韩兰经营着一家小型牧场,近百头奶牛日产鲜奶近 2 吨,新冠肺炎疫情前一直交给当地的一家乳企加工。但这家企业受疫情影响,至今没有复工。

奶牛却不会停止产奶。韩兰只好把奶以低于盈亏线的价格,交给第三方企业喷成奶粉。

“企业如果收了奶但卖不出去,也是巨额亏损。”多家乳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拒收牛奶、“放弃”奶农,曾是加工企业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和乳企签订了全年购销合同,福建省南平市奶农卢小冬对疫情冲击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他有奶牛存栏 1600 多头,日均产奶 37 吨,目前均能以 4.2 元/公斤的价格交奶。“我们还好,乳企这次压力会大一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乳业市场在春节期间一反旺季景象。据行业调查,一、二线城市各大商超乳品销量普遍同比下降 50% 以上。

与卢小冬合作的乳企,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永康说:“虽然终端亏损压力巨大,但对所有合作牧场都按原合同(收奶),不拒收,不降一分钱。”

2014 年前后,国际奶价跳水,国内原奶过剩导致大范围乳企拒收,乳业长期生产和加工“两张皮”的问题浮出水面。随后,行业呼吁多年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级政府文件中。尤其是 2018 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中,明确提及“密切养殖加工利益联结”。

“行业内一直在提倡利益联结机制,近年来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了。如今伊利和 100% 的合作牧场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2014 年至 2019 年,为了保障奶农利益不受损,伊利每年按合同收购过剩原奶,并额外喷粉近 20 万吨。

新冠肺炎疫情是乳业利益联结机制在 2014 年后面临的首次“大考”,多数企业不仅“咬紧牙关”对过剩奶源应收尽收,而且推出各种举措保障奶农和牧场渡过难关。

战“疫”期间,蒙牛集团也宣布,加大对合作牧场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扶持资金给予 2-3 个月降息并缓扣,另一方面将适时启动提前支付奶款、扩大授信规模等帮扶措施。

伊利集团也开通绿色融资渠道,疫情爆发至今已拿出 6.7 亿元支持牧场渡难关。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

“风险联结”——在市场波动之时保证按合同收奶,这仅是利益联结机制的一项内容。此外,各大乳企平时加强了对上游牧场提供多样化的技术和金融扶持。

通过智能化系统远程为合作牧场提供技术支持。图片来源:伊利官网

针对乳企支持奶农的积极性,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解释说,未来乳业一定是全产业链竞争,各大企业都想把包括奶源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做得更扎实,加上近两年中国奶牛存栏急剧下降,大型企业对上游奶源也更加重视。“得奶源者得天下。对于乳企而言,稳定优质的奶源也是竞争力。”

疫情还在持续,危机尚未解除。但企业和奶农携手共渡难关,减少了疫情对中国乳业造成大范围严重杀伤的几率,成为危机来临之际中国乳业的第一道“保护罩”。

“要全面实现利益联结,还有很长一段路。”宋亮认为,目前能够落实利益联结机制的多是大型乳企,但中国乳业的未来需要更多中小乳企和牧业公司参与。“需要一系列土地、金融方面的改革,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那时才是中国乳业真正的春天。”


来源:新华社

编辑:新乳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