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待你回归!下沙中学发布告知书

2020-04-08     都市快报

日前,浙江公布开学时间,将分层分类分地区组织学校开学。为了更好做好开学工作,下沙中学发布了2020年春季开学告家长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孩子快速回归校园。

各位家长、同学们: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学校推延返校学习时间,并制订了 “停课不停学”教学工作方案。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师生利用平板电脑与各种资源,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目前,学校正积极筹备返校复学的相关事宜。为了保证孩子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特意整理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孩子快速回归校园!

一、给学生的建议

1.明确开学时间安排。初三于4月13日开学,初一、初二于4月20日以后开学。

2.调整生活作息规律。及时调整生活节奏、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了解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学习准备。

3.调整焦躁心态。请大家放平心态,根据学校的安排,按照要求照常在网上上课,保证学业不落下,做好返校学习、测验的准备。

4.对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整理。居家学习这段时间,有的同学养成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开学前要把手中电子产品等来个“刀枪入库”。收拾好这些东西之后,再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整理。

5.端正学习态度。很多同学在学校里受到约束,进入寒假,放松自己。快开学了,要端正学习态度,从一些容易让自己静下来心的事情做起,逐渐收收心,比如听音乐、看看书、练字等。

6.制订学习计划。快复学了,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走出网海,找回自己才对。自己要树立学习目标和自信心,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定出各科的标准,计划要针对实际,切实可行,不可高不可攀,束之高阁。

7.做好学习前后衔接。梳理前期所学知识,通过整理学案、笔记,梳理出自己已经掌握和尚有困难的学习点,和老师互动配合,计划好复课后的衔接课程。

8.如实上报健康信息。开学前如实向学校提交健康状况与假期旅游、外出情况及健康码申领情况等健康信息。不瞒报、不错报、不漏报。

9.每日做好晨检午检。每日早上在家做好晨检,发现问题暂缓返校,及时就诊或居家观察,并尽快告知班主任。在学校配合学校做好晨检和午检,如出现身体异常,请及时告知班主任,配合校医做好问询,等待家长接回及时就诊或居家观察。

10.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保持教室适当通风的情况下,教室内学习时可视情况不戴口罩或间歇性佩戴。但在往返学校途中或出入校外公共场所时,尽可能戴口罩。同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每次活动后勤洗手。

11.经常与老师沟通健康情况。在特殊时期,按时上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复学前,更要时刻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出行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汇报。越是临近开学,疫情防控越是要打起精神。

二、给家长的建议

1.防疫抗疫不松懈。虽上课时孩子能视情况不佩戴口罩,但在往返学校途中或出入校外公共场所时仍需佩戴口罩。因此,请进一步向孩子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以家庭自备为主。若孩子遗忘或者家庭储备口罩不足时,学校会及时免费提供。

2. 配合学校报信息。密切配合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开学前如实填报孩子健康申报表,准确填写孩子及家庭成员健康信息。

3. 每日晨检第一关。开学后帮助孩子每日在家完成晨检,如孩子有身体异常,请及时就医或居家观察,并尽快告知班主任,请暂缓返校。

4. 有序接送上下学。配合学校在校门口 “刷脸(市民卡)+测体温”入校,避免在校门口集聚。如孩子出现体温异常及时接回并就诊,后续凭相关证明方可返校。家长原则上不进校园。

5. 家校联动沟通畅。积极做好家校联动和沟通对接,保持通讯畅通,确保遇有情况及时稳妥处置。

6.调整生物钟并加强运动。在生理上,家长要主动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及午间休息,调整孩子在家的生活节奏。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孩子在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唤醒孩子的身体机能,在返校前让孩子的生物钟跟上学校的节奏。身体机能跟上了,孩子们的适应就会更快更顺畅。

7.循序渐进调整心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重新回归正常学校生活,家长们首先不要以爱孩子的名义制造焦虑,要引导孩子从权威渠道了解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孩子对病毒和疫情有清晰科学的认识。教会孩子正确做好各种防护,如科学戴口罩等;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孩子逐步进入小区广场、菜场、超市等场所,消除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

8.温馨提醒请理解。学校建立“测温亮码”一体化信息平台,全区将建立学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对所有学生的健康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安安全全返回到校园,快快乐乐开始新学期,开开心心学习新知识。

万事俱备只待你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JS_WXEBrZ4kL1Vi2-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