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90后北大教师韦东奕再次在全网爆火。
起因是网传他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帮一个6人的博士团队解决了困扰他们4个月的数学难题。
最近,韦东奕辟谣:“没有这回事,假新闻!”
并且,他还称,前几天同样冲上热搜的#哈佛大学为韦神打破校规#,也是假的。“关于哈佛那个,可能有些人这么认为,但没有明确这么说过,哈佛没找过我。”韦东奕说。
网友则表示,反而觉得韦东奕这条辟谣是假新闻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韦东奕是真的牛!
17岁时,他就被称为“千年一遇的数学天才”。
如今,他更是受网友膜拜的“韦神”、现代版“陈景润”。
有记者曾经问韦东奕的父亲,平时是怎么培养他的,韦父表示,没有刻意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他对数学感兴趣,自己就愿意学。
北大数学院院长这样评价他:
“人很聪明,做数学很专心。”
韦东奕高中老师说:
“他最厉害的不仅是天赋,更重要的是专注和努力,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到,他就一心遨游在数学世界里。”
热爱、专注、努力,看似很普通的几个词,却是成就韦东奕最强有力的“助推器”!
是天才,也是“笨小孩”
手里提着馒头、捧着矿泉水瓶,不修边幅接受采访,甚至还有点吐字不清。
去年6月,韦东奕第一次以这种形象走进我们的视线。
他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北大教师的想象。
很快,网友扒出他的履历,结果直接被全网“封神”。
16岁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一举夺魁;
17岁蝉联国际奥数竞赛金奖;
18岁保送北大,之后硕博连读;
26岁就博士毕业;
……
如今,他是北大助理教授、研究员,北大最传奇老师。
不久前,韦东奕还入选了达摩院第四届青橙奖获奖名单,获得100万元的奖金。
韦东奕的成功,首先,天赋是很大的加分项。
韦东奕与竞赛界的其他高手不同的是,他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简单、快速又实用,被誉为“韦方法”。
高一,参加奥林匹克国家队集训,8场考试,每场4小时,他每次1小时搞定;
大三,参加“丘成桐数学竞赛”,他一人斩获4项金奖及个人全能奖。
韦东奕高中班主任张永华曾说:“国际大赛,他只要参加就是金牌,只要参加就是第一名,我们真的太需要这种数学人才了!”
有人说,韦东奕是天才,无法被模仿,也不能被超越。
但是,天才也是“笨小孩”。
韦东奕在数学领域的优秀表现,的确跟他独有的天赋密不可分。
但是,跟天赋相比,他质朴的专注和努力更值得我们竖大拇指。
从小学一年级,父亲递给他的那本《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之后,韦东奕就开始迷上数学。
整个学生时期,数学是他的全部。平日里,韦东奕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不玩篮球、足球,最感兴趣的就是解数学题,一天十几个小时,不亦乐乎。
任教之后,两个馒头、一瓶水,几乎是韦东奕日常午餐的标配。不在意吃、不讲究穿、不善言辞……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研究上。
有网友偶遇去银行办业务的韦东奕,办理间隙还在抱着书认真啃题。
我们常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从韦东奕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句话的合理性。他对于数学的痴迷、热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跑多快,而专注和努力决定了这个人可以跑多久。”
热爱、专注、努力
每个孩子成才的必备要素
纵观韦东奕的成长历程,除了过人的天赋之外,热爱、专注、努力已经融入了他的骨子里。
热爱,带来坚持、自我驱动、自我激励。
专注、努力,带来核心竞争力。
这三点在谷爱凌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谷爱凌说:
“我不是为了比奥运会而滑雪,我最初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喜欢,然后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这让我更喜欢它,再接着去做。同样,我也不是为了考斯坦福而学习。”
因为热爱,她迎难而上,选择了滑雪,并为之倾注所有。
因为专注和努力,她突破各种困难,反复训练,在北京冬奥会一举成名。
实力派演员海清的儿子,活脱脱“别人家的孩子”。
自律、独立、坚强,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7岁,拿下原创英文写作大奖诗歌类第一名;
10岁,画画作品被学校评为第一名,海清说有朋友花三万求购;
12岁,在美国参加洛杉矶游泳大赛,拿了三金一银;
13岁,被杂志邀约题字,书法登上杂志封面。
……
海清透露,儿子的生活规划能力特别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干扰,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执行。
这种出于热爱而产生的自我驱动力,甚至比很多成年人还要优秀。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克里斯,发现自己的儿子对篮球感兴趣,一开始对儿子泼冷水说:你爸没有遗传好的基因,所以你不会在这方面上成功的。
但是,当他看到儿子失落的表情时,让克里斯感觉像是浇灭了一个人的梦想,他立马改变了说法:
“别让外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克里斯自己也用实际行动为儿子做出了表率。
从濒临破产、带孩子流浪、住厕所的落魄业务员,到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他一路坚持自己的热爱,执着追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
这点,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始终坚信。
让孩子坚持自己的所爱,鼓励他们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
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有人曾请教韦东奕学习数学的方法,韦东奕说没什么诀窍,除了感兴趣,还有就是受父亲的影响。
在韦东奕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来,我们做道数学题玩一玩!”经常是两人消遣时光的最好方式。
擅于发掘孩子所热爱的事情,及时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会让孩子在圆梦的路上更加踏实、自信。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最近热播,其中的两个妈妈典型,就是在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的基础上狠狠推了一把。
洛杉矶华人妈妈静涵,她的女儿茉莉有不错的体育天赋,为了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她每天驱车200公里陪女儿去冰场训练,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
冰场上,孩子摔倒了,及时给予鼓励和指点;
赛场上,孩子失败了,及时给予拥抱和体谅。
在她的陪伴下,茉莉从容自信,愈挫愈勇。
全面发展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魔都妈妈阿胖,儿子小田喜欢大提琴,她也全力支持。
每天下班,辅导完孩子功课之后,会专门再陪他练琴1小时。
外出上课,会贴心地帮儿子用手机拍视频或拿笔记录要点。
妈妈的用心陪伴和支持,让小田在大提琴演奏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获得了英皇杯上海赛区一等奖。
关于这些妈妈,网上声音很多,褒贬不一,但抛开所有看法,我们能看到的是:
对于孩子热爱的事情,她们百分百支持,并付诸实际行动,用闪闪发光的智慧与坚韧力量支撑、引领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满满的爱和鼓励。
而孩子热爱的事情上,因为有了她们的加入,所有努力才有更多不被辜负的可能。
去年,云南一在猪肉铺跳芭蕾的9岁女孩邬刚云刷爆了微博热搜。
邬刚云生活在国家级贫困村,妈妈是卖猪肉的,平时除了给妈妈帮忙,最让她开心的就是跳一会儿舞。
小小年纪,无师自通,被当地舞蹈学校老师断定“极有舞蹈天赋”。
邬刚云的妈妈说:“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去帮帮她。”由于没钱带孩子去大城市学习发展,妈妈就趁着空闲的时候,打开网络视频,根据视频帮助女儿练习。
邬刚云想要个跳舞房,但家里没钱请工人,全家人就一起出力,一根一根地搬木头,亲手为她搭了简易的练功房。
努力终被看到,邬刚云最终从肉铺跳上了央视舞台。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女儿学游泳,他当教练;
女儿读哈利波特,他参与共读;
每晚餐桌分享,他当女儿的忠实听众;
女儿考大学,他陪伴参观各所大学;
最终,他把女儿亲手送进了哈佛。
任何人的成功,
都离不开沉浸式的努力和身边人的支持鼓励。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达成韦东奕这样的成就,
但只要他坚持自己的热爱,
并付诸专注和努力,
就一定会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