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在童年时是如此多变,而且在一生中都是可塑的。
陈学州的去世,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痛心不已,他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存活了十几年,实在太过短暂。很多人惋惜痛心的同时也不能理解,那明明是一个阳光灿烂,脸上布满笑容的男孩,怎么说走就走了?在陈学州的自述中,他坦诚自己曾经得过抑郁症。但在我看来,或许他的不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刚出生3个月就被亲生父母卖掉,这不仅是一个听上去很残酷的事,更是一个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灵创伤。是的,3个月的孩子并非人们惯常所理解的那样无知,相反,他们有着最敏感的神经和感知力,在那个时候受得“伤”,也许在他长大后甚至毫无印象,但却已经深深地烙进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形成于6岁之前,而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埃里克森虽然认为人是终身发展的,但也不否认幼年时期的影响对人来说烙印更为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说,童年境遇塑造了一个人的“底色”。如果一个人在童年遭遇长期且难以预料的压力、丧失和逆境,那么影响的,将不仅是人格、认知和思维方式,甚至还会波及到生理机能。正所谓“身心一体”,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身体的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密切相关,二者交互影响。
《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生健康 》就是一本专门研究“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个人以及如果不幸遭遇童年逆境的人,如何走出困境的书。它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深受童年逆境影响的人。她一生都在与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作斗争,并曾因这种疾病瘫痪过2次。因为这位作者的身份是一位科学记者,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她引用了大量翔实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数据,向我们展示了童年逆境到底会对一个人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超乎想象。科学发现,多种类型的童年创伤与成年期的身体疾病和精神健康障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科学联系。
那么,童年逆境到底包括什么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口头上被贬低和羞辱
情感或身体上被忽视
遭受身体或性虐待
与抑郁的父母,患有精神病的父母,嗜酒或存在其他物质滥用情况的父母一起生活
目睹母亲被虐待
因父母分居或离婚而变成单亲家庭
父亲或母亲亡故
在贫困家庭中长大
被同学或老师欺负
等等
回到刘学州,他在3个月大时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4岁时目睹养父母死亡,多次遭遇校园霸凌,还曾被男性老师的猥亵........好多人说,这个孩子太苦了,如果心灵的伤像肉体一样能被看到的话,那么可以想象刘学州的心理上,是怎样的伤痕累累。一个人童年时的心,就像婴儿娇嫩的皮肤一样吹弹即破,而刘学州的心,却被砂纸反复打磨,这种疼,超过常人的想象。
在过往的心理文章中,曾多次有人留言谈到基因的话题,言外之意是很多事都是基因决定的。的确,基因非常强大,毕竟一个梨子的种子,无论再怎么改变后天环境,也不可能长成苹果。但是基因除了强大的遗传之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基因的表达。以童年逆境为例,科学研究显示,以上类型的长期逆境能够改变儿童的大脑结构,改变了儿童控制压力激素的基因表达,引发了过度活跃的应激反应,使儿童在成年后易患疾病。经统计64%的成年人在童年时期面临着一种童年不良经历,40%的成年人则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童年不良经历。
在《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生健康》中,作者使用了2/3的篇幅讲述书名的内容。比如童年的不良经历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看不见的变化,是如何促进疾病发展的?作者还揭示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早期逆境的影响?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以及早期逆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爱他人的能力和为人父母的能力的?
最后一条很重要,很多习惯压抑情感,只讲道理的人都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谈过去,尤其是要谈过去那些创伤?不管怎样,那些都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谈它们还有什么用?事实上,心理学之所以要回溯一个人的过往经历,不是为了甩锅,找一个可以推卸责任的对象,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楚,我们的“今天”是怎样被“昨天”影响的,只有了解了过去,才有可能从过去的桎梏中走出来,寻找新生。就像家庭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个人在原生家庭的抚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ta将来感知爱以及表达爱的能力,很多人为人父母之后都会发现,无论自己曾经怎样讨厌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自己都会忍不住将父母的模式重新用于自己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看上去简单,但却很难打开的死循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一个人“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想要真正走出过去,活在当下,只有面对过去这一条路可以走。
不过幸运的是:人生虽然苦难重重,但却始终充满希望。在这本书里,虽然作者详尽地阐述了童年逆境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但她也一直在强调一点:“大脑在童年时是如此多变,而且在一生中都是可塑的”。当然,这种有益的塑造,发生得越早越好。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想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12个步骤开启自我治愈之旅、寻求专业帮助和遭受童年逆境的人如何养育孩子”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如何走出童年逆境,回归到真实自我的方法。在我看来,作者已经讲述得非常详尽了,囊括了自我重塑的方方面面,如果对这些内容想要有详细的了解,不妨翻开这本书看一看。
我一直认为人有两次出生,一次是生物学上的诞生,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生命,另一次是心理的诞生,即从混沌的无意识状态走出来,成为一个有觉知的人。前者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但凡有生命,就会有生物学的诞生,但它同时也是被动的,因为降生人间这件事,不归我们自己管。相比之下,后者是一个人的机缘和自我的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第二次新生,而只有突破心理上的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才算真正活着,因为这时候的活着,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吃喝拉撒的生物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有自主意识,能够自我重塑的、真正的人。
人的出身、际遇都是不公平的,但每个人其实都始终拥有“选择权”,这大概是人生最玄幻,也最值得留恋的所在吧。愿每一个刘学州,都能有走出童年逆境的勇气和机会。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是一名专注干货分享的心理咨询师。欢迎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如有问题,欢迎后台私信。
所有遇见,皆因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