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葡萄串富民金钥匙 且看移民灌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甜蜜产业的“深度绑定”

2023-11-22     东麓观察

原标题:小小葡萄串富民金钥匙 且看移民灌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甜蜜产业的“深度绑定”

【“小小葡萄串,富民产业链”系列报道之四】

当小小葡萄串儿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且看移民灌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甜蜜产业的“深度绑定”

葡萄酒产业不仅是宁夏红寺堡区的“特色产业”,更是当地生态移民阔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富民产业”“甜蜜产业”。

小小葡萄,孕育着大产业,托起当地生态移民增收致富稳稳的幸福。近年来,红寺堡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销售、葡萄酒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截至目前,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8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产值达7亿元,葡萄酒产业已成为该区生态移民增收富民的主导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甜蜜事业”。小小的葡萄串儿,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户的“幸福指数”。

红寺堡区被纳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红寺堡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实施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战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街道64个行政村8个城镇社区。累计开发耕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3.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移民开发之初红寺堡的真实写照。引黄灌溉,恰好弥补了干旱的劣势,为红寺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希望与机遇。

红寺堡地处北纬38度,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土壤透气性好,酿出的葡萄酒果香浓郁而极富个性,口感均衡协调,余味长而优雅。2011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批准,红寺堡产区被纳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并被世界OIV(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组织评为宁夏优质酿酒葡萄明星产区的精品区。2015年,红寺堡区还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产区”和“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称号。2017年荣获“世界独一无二优质、有机、荒漠产区”称号。

葡萄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葡萄酒产业是典型的生态绿色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宁夏的具体实践。近年来,红寺堡区把葡萄产业作为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力点,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为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产区,酿酒葡萄也被红寺堡区党委政府确定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昔日的荒漠戈壁变成了绿洲沃野,座座葡萄庄园点缀其间,当地的生态环境,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吸引力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葡萄产业在助力红寺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小葡萄已然成为了红寺堡灌区的“紫色名片”,“紫玛瑙”成为了灌区群众致富增收的“金钥匙”,“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的赞歌响彻罗山脚下。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支持“甜蜜产业”发展壮大

红寺堡区当地生态移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支持葡萄产业发展。2013年,西川村与宁夏天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签定流转合同,全村537户(建档立卡户376户)种植的5200亩酿酒葡萄流转给天得公司,土地流转费517元/亩,酒庄每年支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268.8万元。宁夏汇达阳光生态酒庄有限公司流转同源村694户(建档立卡户485户)2450亩土地种植酿酒葡萄,土地流转费530元/亩,酒庄每年支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近130万元。“葡萄产业辐射带动性强,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劳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红寺堡农业农村局葡萄产业办负责人说。

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的郭晚梅,把家里的6亩土地全部流转了酒庄,每年收入3000元。她在葡萄园里虽然是季节性务工,但一年也能做满7个月,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再加上老公打零工所赚的钱,一家人的生活开支没问题,还能在存折上增加点数目。

土地流转激活了杨柳村的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农民,纷纷到葡萄种植基地打工,成了农村里的“上班族”。这些农民既有在农田劳动的钟点工、月工,也有不下农田从事信息旅游服务的。

村民徐俊忠说:“搬迁过来后,种了十几年庄稼没挣几个钱,没想到现在土地流转了,钱却来了。每天在地里上班,和城里人上班也差不多。”

杨柳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年初,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宁夏天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洽谈,成功流转西川组土地3160亩,发展酿酒葡萄种植项目。上级党委政府不断推进葡萄“全产业链”,葡萄产业优势不断集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才变成了风光旖旎的生态绿洲。

“2012年以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剩余劳动力种一年的地几乎没什么收入。如今,剩余劳动力被企业雇佣,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村民每月人均收入已达3000元。”这位党支部负责人表示。

宁夏首位葡萄产业首席专家李玉鼎发现,“土地流转后,村民没有了自己的葡萄园,却在自家地里给酒庄种起了葡萄。”让他感到奇怪的是,村民们学技术的热情更高了,村民们都说:“懂技术的工人每天能挣200多元,没有技术才挣100元,差距大得很。”

酒庄带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红寺堡酒庄成立于2014年,项目占地8730亩,其中葡萄园占地5500亩,文化产业园占地133亩,葡萄主题文化观光园占地3097亩。是红寺堡区委、区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我们投资开发该项目的初衷,就是抓住生态扶贫移民的契机,把绿化荒漠、带领移民脱贫攻坚当作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引领红寺堡葡萄产业发展,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酒庄庄主白军表示。

白军介绍,伴随着酒庄的成长发展,企业周边的弘德一村、弘德二村、团结村、朝阳村、富康村、上源村、中圈塘村的贫困群众,依靠种植葡萄,在酒庄务工就业,也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近年来,我们葡萄园每年都为这些周边村提供100人固定就业,用工高峰期日用工量达到200人,加工生产固定用工20人左右,每年支付劳务费450多万元。十年时间,酒庄支付农民工工资达4500万元。”白军说。

汇达阳光生态酒庄镶嵌在鲁家窑万亩葡萄基地的绿波荡漾之中,已建成6400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我们酒庄每年支付红寺堡镇弘德村和同源村土地流转费、人工费、葡萄管护费达610万元。”酒庄庄主常亮说。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技术服务、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酒庄帮扶贫困户694户,让当地生态移民变成“产业工人”。

农户收入与甜蜜产业“深度绑定”,幸福指数“甜上加甜”

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产业办相关负责人给小编算了一笔账:红寺堡区6个乡、镇(街道办)中,有一半发展起酿酒葡萄产业;一亩葡萄地全年用工量可达10万余人次,在这里打工的人,每人每天可稳定收入100多元,大批农民就地打工,实现了稳定增收,部分农民还依靠土地流转获得了收入。“当地农民们诙谐地说,他们是闻着葡萄果香奔小康的。”

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移民乔文生,是第一批在红寺堡种植葡萄的人。“我种了20多亩葡萄,一年收入大约在10万元。儿子在酒庄做酿酒师,收入也很不错。家里买了皮卡车,还在红寺堡城里买了楼房。”他对前来参观采风的游客述说着今昔变迁。

西川村村民任立业说,“每年酒庄的采摘丰收季,村民们都到酒庄摘葡萄,每天就是30-40筐,一天能挣100多块钱。”

红寺堡区依托高标准项目建设带动移民增收,把当地移民群众深度嵌入到葡萄酒甜蜜产业发展中,确保移民脱贫成效更稳固、更持续。

昔日的荒漠已变成如今一座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葡萄园。目前,红寺堡区建成酿酒葡萄种植基地10.8万亩,已建成投产酒庄22家,其中5家为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年产成品酒1500万瓶,产值达7亿元。葡萄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8000万元,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90afa2cb9dc342281e08716d1d41c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