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石雨:追寻梁山
追寻梁山
石雨
我最早一次上梁山,要追溯到1975年我上高中时的初春时节。我们在梁山的那五天里,每晚住在山脚下一个小村庄农户家的土炕头,吃的是各自背来的黑红黄不一的馒头。每天一大早,我们喝碗稀糊糊的苞谷糁子,啃两个蒸热了的馒头,然后,走羊肠小道、爬60度陡坡,翻越到梁山后边的沟谷中去植树造林。
我上的梁山,不是福建漳州的梁山,不是重庆梁平的梁山,不是小说《水浒传》里山东的“水泊梁山”,而是被誉为陕西省合阳县的风脉山、脊梁山和父亲山的梁山。
如果谁要把合阳的梁山单单地看作是一段山梁或一座山峰,那就大错特错了。合阳的梁山,其实是一条巍然挺立在合阳最北端、东西横贯、亘古不变、极象大屋大梁的一条大山脉,一座名成千古、誉满三秦、卧龙一样的大山巅。
合阳梁山,因象“屋梁”故名“梁山”。它东端牵韩城,西边携澄城,东西走向,延绵50公里,堂堂地横架在合阳的北端。它向北纵深20公里,与延安市的黄龙县紧紧地相依相连,平均海拔1300米,总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是合阳县最大、最威、最美的一座山!
合阳梁山,远远望去,顶部微微起伏,稍稍波澜;胸廓慢慢凹凸,徐徐喘息。整个梁山,犹如半部篮天上东西向给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线下垂吊着无数的清涟......美极了!近瞧瞧,梁山谷丘无序、沟壑层叠,草木茂盛、石径曲幽,真乃大自然赐给我们合阳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哟!
史料记载,合阳梁山,有大大小小24座峰。东峰曰尖山,中峰曰磨镰峰,西峰曰武帝山。其实,梁山,就其整体山脉而言,它的最东峰,应该是韩城地界里的芙蓉峰;最中峰,应该是合阳地界里的武帝山;最西峰,应该是澄城境内的壶梯山。梁山,武帝手植柏、后山松涛鸣、神龟探海、卧龙雄姿、风打碾、日月崖、升仙台和武帝祠、风神庙、娘娘庙、千佛洞、睡看黄河等等胜景数十处;梁山,鹰、燕、鸨、鸠、乌鸦、凤鸡、灰鹳、彩雀和狼、豹、狐、狍、羊鹿、野猪等等禽兽数百种;梁山,松、杉、杨、柏、杏、桃、梨和马棘、草霉、野菊、防风、柴胡等等草木数千类......梁山,真是合阳县的金山、银山、宝山和旅游圣地哟!
合阳,北背巍巍梁山,脚蹬一马平川,东为滔滔黄河,西为潺潺大峪河,且境内金水、徐水皆源自梁山......故,梁山乃合阳之“风水山”、“财源山”、“宝藏山”!
合阳大部分人,乃至好多外地游客眼中、口中和心中的“梁山”就只指尖山及磨镰锋一带。严格地讲,这只是真正的梁山的东小部分和整个黄龙山脉极小的一部分罢了,或者仅仅是黄龙山脉在合阳域内的很小一部分罢了!
合阳梁山,是黄龙出山、亦即陕北出山进“关”(关中道),“关中道”出“关”进山去陕北的一方"大门户”。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独特而重要,所以,自古以来,这里便为所有“方家”而重视、所有“兵家”而必争。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皇甫庄乡民魏天命与县城槐里(县城后地巷)康姬卫据梁山而起势反清,遂杀知县张延禔和典史丁同泰,后不幸被抓,铁枷解京,途中逃出返梁,不久被复抓,后凛然就义。
数百年来魏天命被合阳人民誉为“反清英雄”。1948年6月间,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曾亲率西北野战军王震将军之二纵,在梁山西部的壶梯山、将军山一带与国民党胡宗南军激战数天,最终消灭了敌整编36师大部,粉碎了“胡匪”企图封锁我军于黄龙山区的图谋,并顺势收复了澄、合、韩三县,扩大并巩固了黄龙新区,此役亦即澄合战役。从1935年起至1949年底,梁山一带就是合阳“地下党”西北区、东北区及其游击队频繁活动、打击敌人的重要游击区......所以,合阳梁山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山”、“游击山”和“革命山”!
这里捎提一笔。据一知情人士讲:“二十一世纪初,陕西全省勘界时把梁山‘芙蓉峰’及其东北部300多亩山地划归韩城市所有。当时邻山的合阳老百姓意见非常之大,遂上访数载,但至今回归无果。”
合阳梁山,即为《诗经.大雅.韩奕》中讲的“奕奕梁山”。那么,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在编《诗经》时要把赞美梁山的诗篇列作“韩奕″呢?也即,为什么孔圣人要把梁山说成是“韩国”的奕奕大山呢?我翻阅了几本资料,方得答案。据史载,“韩国”(今韩城)和“有莘国”(今合阳)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代封国。尽管历史上“韩国”没有合并过“有莘国”,“有莘国”也没有合并过“韩国”,但是,梁山中东部一带古时候隶属“韩国”却是不争的史实。所以,当时民间赞誉梁山的诗歌孔老圣人方列编为“韩奕”篇。
史料亦载,从魏文候十七年筑合阳城、秦朝时置合阳邑、汉朝初设合阳县、东汉初“合”字右旁加“邑”(即耳旁)改“郃阳县”、东汉光武帝时郃阳县入夏阳县(城址在今莘里村北三里地的夏阳村)、唐朝时析郃阳县设河西县、后改河西县为夏阳县(城址还为夏阳村)、北宋时撤夏阳县并入郃阳县等等的考究和比照:梁山自此,的的确确在合阳域,实实在在为合阳之梁山。
然而,我们今天还多看到一些关于《诗经》“韩奕”篇的注解为:“梁山,在左冯翊郡夏阳县的西北,即今韩城县西北。”这是极极不严肃的注释。清.龙皓干《有莘杂记》之“梁山”篇译文:“说夏阳县是当今的韩城县。夏阳与韩城两地相距八九十里,风马牛不相及,而韩城边境西北方向就没有屋梁一样有气势的山,况且也未听闻到韩城土地上有梁山。”《水经注》有一释:“魏文侯筑建的合阳城就在今洽川莘里村。
它的西北方向80里高山名叫梁山。”《穀梁传》释:“梁山是晋国国君所祭祀的名山,是其遥祭山川、日月、星辰之地(春秋战国时合阳曾为晋国的‘西河之地’亦称“莘地”)。”《郃阳县志》载:“梁山实是郃阳县境内之梁山。”所以,我以为,关于《诗经.大雅.韩奕》的正确注释应该为:“奕奕梁山,在古封地韩国域,在今之合阳境。”只有这样,方能以正视听,防止讹传!
梁山,其名何故?明.清时的《郃阳县志》皆释曰:“远望,它就像屋梁一样恢宏,便是梁山。”今天,我们出县城、择旷野、立高处、向北遥,它巍巍峨峨、青青烁烁,自东向西、山舞龙蛇,峰峦叠嶂、留恋忘舍!
清时合阳知县龙皓干《有莘杂记.梁山》曰: “梁山东麓有韩城与合阳接壤处的一条畅通大道。”《诗经》亦有:“那条大道宽又广。”意思是说,“韩侯”是由那条大道去京城觐见周宣王的。到如今,当年的那条“大道”早已洇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见不到它了。
清康熙年间合阳知县郭传芳作《游梁山》,译文摘要:从梁山南边上,长斜坡,五里地远,头顶有巨石,危若岩坠落。山凹有溪水,且纡回曲折,潺潺而去。从山凹下之地走,狭窄道往上登,三里多得见梁山寺。寺后有座孤立高塔,塔檐下风铃气拂而鸣。寺东一里,紧依危崖巉石旁石径,仿佛走雁荡山一样。经数丈方平坦。过一座小山峰便有一亩多大的建筑物遗址,见两方遗留石碑,拂尘及苔可见文字。
再朝东方,登上二里,又见险峻狭窄山道。顺东边方向朝北行,山,到此终止。看,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所夹的壮阔水道,即汹涌的黄河,环绕奔流在梁山脚下。梁山那临河的山顶,凸现出一座从天外飞来的小飞峰。峰下藏有一个小石洞。离开小石洞,上去,行一里路,即小飞峰右边拐弯处,有一张开的石窟,窗和洞口朝南方。出入处的左边有一神奇的灵石,一尺见方,上有供奉佛像的小阁嵌入崖壁。这灵石就是传说中的梁山照影碑吧。石壁上有一首题诗。诗的后边写道:明成化十一年巡按陕西道监察御史山阴人薛刚与河南刘太仆来游。出石窟朝南,可见巍然凌空的西岳华山、云缠雾绕的南岳的芙蓉峰。一派雄浑的梁山山势犹如无比高峻的屋梁一般。梁山,春秋时晋国之标志也!
汉武帝刘彻汾阴祀后土途经合阳北部,见梁山一峰奇凸、接天连宫,翠柏独盛、鹿鹤欢鸣,且龟石满坡,草花丽衬,便登之,意欲脱凡成仙、长生不老。故,梁山此峰被皇家封为“武帝山”,被民众誉为“帝王山”、“羽化山”、“贵山”和“仙山”,亦为当地老百姓祈雨、祈子、祈福的“圣山”和“福山”!
史载,汉武帝祀后土后便驾舟游汾水。他身在御船、遥望京都,连想到前几日登梁山一峰之所感所悟,遂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唐.高适有“路绕梁山匹马迟”和“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唐.贾岛有“家在何林下,梁山翠满庭。”明弘治时合阳知县赵维藩作《合阳八景》写第一景“梁山暮雨”曰:“奕奕危峰入远空,万民仰止戴神功。
龙湫雾暗稀人迹,雁塞云连有路通。禾黍原中风淡荡,松楸云外雨溟濛。为霖慰满三农望,报赛时闻社鼓咚。”写第五景“石室碧松”曰:“何年驻锡寄行踪,石室名犹忆远公。衣钵久随尘土暗,松杉不遂野花明。九秋鹤唳中天月,几度猿啼午夜风。独上谯楼遥入望,翠微偃蹇卧苍龙。”《合阳八景》,梁山独占二。明代关中大儒郭邦淇诗云:“北望梁山麓,南瞻洽水阳。洽水梁山相映发,阿衡之风高且长。”所以,梁山,乃名符其实的“文脉山”、“辞赋山”、“文化山”和“一脉文明山”!
今日之合阳梁山, 除了西峰武帝山上的武帝祠、升仙台、龙柏、神龟探海等景点外;除了山上最高峰、也是合阳境内最高海拔的中峰磨镰峰(海拔1544米)外;除了东峰的小飞峰、小西峰和迤东南的芙蓉峰以及东峰边的风打碾、睡看黄河和东峰腹部的千佛洞外;除了山后松涛轰鸣、野兽层出、丛草生息、百鸟呼叫和山前青柏翠翠、怪石累累、山道危危、花花艳艳外,诸如:历史上的仕人、文人和墨人笔下的梁山寺、高耸塔、石树碑、照影碑、畅通大道等等人文景物皆早已不见综影了!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惜呀!
好在,今日之人民政府,已将梁山列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公园”来建设,并不断扩大投资增建很多人文景点,且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获得了县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和来合观光旅游的广大旅客的赞扬!
游合阳梁山,她的音容相貌、她的多姿多彩、她的神秘和厚重、她的威严与担当、她的故经及故事,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去热爱、拥抱、观仰和追寻她!
做为梁山的子孙,我衷心地期盼梁山越来越青、越来越文、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作者简介:石雨,名郭志宏,合阳人,先后著政论集《耕耘》,杂文集《石雨》,报告文学集《秋实》,诗歌集《情愫》和《心灵的对白》,散文集《爱在旅途》和《温一壶月光》,中篇小说《情仇密史》,行政常用文集《情系热土》,村史简记《定国记忆》等10部作品。
来源:华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