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追星”追的并不仅仅是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更是追逐内心的美好愿景。
文 | 三木
“我的关键词是‘回甘’,意思是要经历过苦涩,才能得到甜美。虽然沿途也会经历暴雨和风沙,但最后我们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我写的第一个词是‘春雨山雾’,想到我们‘追星团’每一次开始都要经过无数个雨天,磨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春雨也是生机的开始”
“我写的是‘白驹过隙’,人生就如白驹过隙,所以把握每一个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阿拉尔金草滩,“追星团”吴奇隆、王耀庆、宋轶、郭俊辰、董思成、马天宇和唐九洲在武仙座流星雨来临之际,开启了这场追星之旅的最后一次“星空直播”。当他们分享自己追星之旅最大的感触时,那些难忘、震撼和感动的瞬间历历在目,“追星团”一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欢笑与追逐共同构成了节目的“浪漫治愈”底色。
作为一档主打“露营+天文”主题的慢综艺,《追星星的人》继第一季被许多人认为提供了温暖陪伴之后,第二季进一步获得了广泛的讨论和热度。围绕“追星”展开的故事,《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放大了追星在自然旅途和人文内涵方面的特有价值,也提供了一种“行走+治愈”的有趣视角,为追逐美好这一时代潮流方向,交出了一份颇为温馨的亮眼答卷。
以追星之名,
感受自然更追逐美好
“我们今天的流星雨就是由很多这样的流星体产生的……(这次)武仙座流星雨是近百年来比较大的一次爆发,今晚、明晚、甚至后天的晚上,你想看的时候,只要是晴夜,在城市或者在郊区,都可以找个位置观测一段时间。”露营于高原星空之下,“追星团”与天文专家围坐探讨“流星”的奥秘,在这场难得一见的武仙座流星暴雨的见证下,向流星雨许下美好心愿。
如果说第一季《追星星的人》给观众带来的更多是露营的新鲜与远离城市纷扰的诗意浪漫,那么第二季节目在延续第一季轻松恣意的风格同时,围绕找寻“星空下美好瞬间”的理念,更多地将叙事重心转为发掘星空下的爱与美好,让“追星”开始拥有了更为广谱意义的情感代入和多元讨论。
一方面,“追星团”通过追逐无限浪漫的浩瀚星空,让观众抛却生活的烦恼,近距离感受自然美好。从初到安吉的采茶、炒茶,并将制作的茶叶、青团邮寄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到登顶达瓦更扎山“逐日”,在寒冷的山顶等待第一抹金光照耀雪山之巅;再到夜幕降临,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乡野郊外的静谧,“追星团”一路走过浙江安吉、四川雅安、海南万宁、新疆阿克苏等地,在行走的旅途中领略祖国壮丽河山。
另一方面,跟随“追星团”的脚步,观众得以看到那些在我们身边的榜样和坚守平凡的劳动者,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爱和奇迹的人生精彩。正如王耀庆在节目结尾所说的“巴依卡爷爷年轻的时候帅得‘一塌糊涂’,但这不重要,重点不是他年轻时有多帅,而是他这辈子做了什么”。
无论是巴依卡老人在父亲的指引下成为红旗边骑连的义务向导和义务巡边员,并将自己的守边戍边精神延续给子孙后代;还是来自浙江的援疆老师从江南跨越万里,来到南疆支教,为更多残疾儿童点亮希望之光;亦或是天文观测者在高原上克服高原反应、默默坚守五年,只为在更加适合观测星空的环境下可以探索更多奥秘……我们发现,“追星”的震撼不仅来自宇宙浩瀚,让这一时刻闪着高光的是无数我们身边的榜样、坚守平凡的劳动者点亮的美好串联。
当时代为“追星”这个概念赋予更多元的阐释,这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不再只是单纯的仰望星空,那些现实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守护者,充满热爱与坚守的传承者,都如星星般闪耀着永恒的光。
天文即国潮,深度撬动
价值引领的“自然与人文课堂”
从古至今,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追逐与探索从未停止,中国人犹是如此。
千年之前,宋代人便在《宋会要》当中描述了一次恒星末日的“超新星爆发”——“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而这场“宇宙烟花”的遗迹最终演变成我们现在天空中著名的“M1蟹状星云”。
其实,从第一季节目开始,《追星星的人》就旨在将天文知识融入旅途,让观众跟着嘉宾们的追星脚步,了解天文知识,见证天文奇观。到了第二季,节目以“天文即国潮”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寻星空之下的传统文化,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垣、七政、二十八星宿等包罗万象的星象文化及其延伸文化的叙述与记录,打开了人们了解中国星象文化的窗口,带领着观众一起感受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力量,进而激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节目中,“追星团”走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鲁家村,登上从“大寒”开往“立春”的春游小火车,近距离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记录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才总结出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更闪烁着先哲的智慧与中华文明的光芒。
到了现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经过不断探索也让我们在面对夜空时看得更远、懂得更多。为了让更多人直观地见证中国航天人的“星辰大海”,“观星团”在专家的引领与解说下,走进海南文昌航天科普馆,回顾中国航天科技65年来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重温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历程,参观神舟飞船的模型……
可见,节目的天文科普并非“走马观花”,而是以浪漫星途为引,通过专家解读、融入科学探索的元素,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天文知识的科普作用。近期,《人民日报》还专门刊文点赞节目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天文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每集节目开头充满巧思,在动画视频中,观众通过专业人士讲解、虚拟现实技术、高科技望远镜,更直观地领略古代史籍中记载的‘天关客星’‘三星伴月’等星空奇观。”
与此同时,《追星星的人》第二季还创新打造“观星小课堂”,每期节目片尾由追星团成员对当期节目中的天文知识进行趣味科普,让观众在和追星团的旅行途中,了解历史、发现新知,满足自身的知识需求。从北斗七星如何找到北极星?迷失在沙漠中时又要如何辨别方向?未来的人类在太空见面会是什么场景?将枯燥的天文知识巧妙地表现在动态的互动解读中,不仅与当期节目主题相得益彰,更实现了趣味价值与科普价值的双向赋能。
有温暖的治愈,
更有“点亮未来”的希冀
有温暖的治愈,更有“点亮未来”的希冀
仰望星空,向光而生,《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比想象中更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谈起人生低谷时,宋轶坦言是前辈的言语给自己带来了无限力量,所以我现在朝着这条路去努力”;很长一段时间才理解“中年”的王耀庆不为年龄所设限,认为“现在是一个需要狂奔的时候,我对我的工作还有一点想法,所以就一直跑到现在”。正如整季节目最后,“追星团”面对“梦想直梯”的齐声呐喊,“我们永远是追星星的人,永远朝着下一站,出发”,满屏的治愈与浪漫呼之欲出。
带着观众的“眼睛”,“追寻浩瀚星空”这一模式决定了《追星星的人》在治愈系慢综艺中的独特性。第二季节目开播以来,“追星团”共开启了5场浪漫星空直播,总观看量高达2256.4万,总互动量达26.9万,全平台热搜上榜22个,总阅读量高达20.2亿。其中,#追星星的人流星下许愿祝福高考生#、#被追星星的人直播追天舟四号浪漫到了#、#航天事业最大的浪漫就是将梦想变成现实#、#追星星的人达瓦更扎看绝美日出#、#追星星的人对着日出许愿#等相关衍生话题破圈传播,引发全民讨论。
“真的是一档很正能量的综艺,带我们看最美的风景,追最亮的星,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爱和温暖。”“不愧是追星星的人,每次见面都能带来不同惊喜”。《追星星的人》第二季在自然探索的表面下找到“追星”的独特视角,其价值不仅在于星空探索,而在于通过寻找星星、探索星星、追逐星星的完整链条,去找到能够“贴近星星”的可行路径。
在这样的逻辑下,节目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温暖人心的治愈力量,也试图让更多处于焦虑中的观众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以第八期节目为例,“追星团”终于等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的震撼瞬间,耀眼的火光则瞬间照亮了整个海面,亲眼见证这一场景的所有人也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欢呼雀跃起来。而观看节目的观众也被这一场景所震撼,感受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强盛国力,“当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被火焰染红的天际有如旭日东升,那般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追星”追的并不仅仅是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更是追逐内心的美好愿景。《追星星的人》第二季以这种温暖现实主义姿态,成为引导人们品味自然、热爱生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为梦想奋斗的重要一环——这便是“追星”的价值。浙江卫视创新地关注到自然界中的星光、生活中的“星光”,乃至成为“星光”背后的责任使命与艰辛努力,把握时代精神,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让正能量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怀抱着这样的初心与努力,《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最终也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尽管节目已经收官,但对于星星的追逐并未结束,《追星星的人》第二季也给荧屏前的观众带来更多力量,为热爱发光,燃一腔热忱,朝着梦想的星辰大海出发,我们都是“追星星的人”,也是终将成为“星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