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冷反热,《经典咏流传》如何突破季播限制?

2022-05-22     影视前哨

原标题:知识不冷反热,《经典咏流传》如何突破季播限制?

导读:“咏流传”让经典焕发新活力,“冷知识”为当下提供新视角。

文 | 黎河

“和诗以歌”早已深入人心。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目前已经播出过半,走到第五季,通过在主题、模式和传播等维度的不断创新,这档节目以润物无声的气质影响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观众。这一季中包括《忆江南》《春夜洛城闻笛》《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内等许多经典传唱作品也成为爆款,诗词再度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季节目不仅从内容上充分挖掘、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通过综合运用AR、全息影像、影视化拍摄、动画特效等技术让传唱作品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元。

但创新的不仅是“大美中华”主题下的《经典咏流传》,其衍生的短视频栏目《经典冷知识》自第三季诞生以来,视听表达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接连升级,社会观照话题也愈加频繁,包括#古人养猫得准备聘礼#、#苏轼是个星座迷#、#中国人1000多年前就把跳水玩出了花#等话题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在主体节目的传播之外,《经典冷知识》开辟了一条相对独立且具有影响力的新赛道。

“新奇巧”迭代升级,

知识传播也要有“冲突”

在高考倒计时30天的时候,《经典冷知识》切合时宜地推出一期短视频《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分享了完整科考需要经历的事情,并寄语道:“衷心地希望各位学子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迎来属于自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收获时刻”。

作为《经典咏流传》从第三季起开始推出的衍生栏目,随着《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播出,《经典冷知识》也进入了第三年,并完成了自身在“新奇巧”上的迭代升级,不仅话题紧跟热点事件,包括年夜饭、冬奥会开幕、情人节等,而且通过多主体讲述、表情包运用等形式增加趣味性,在视听语言的剪辑节奏、音效运用等方面都大大提升了短视频的冲击力和体验感。

当谈到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曾经高中状元时,一个萌态十足的漫画形象“跳”了出来,并比了一个“耶”;当介绍“水秋千”这项古代跳水运动时,漫画里的古人高高荡起又一头栽进水中,让“冷知识”更形象生动起来;当提到孔子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不拘泥于教学地点,“周游列国时找个马路边就把课上了”,配的背景音乐高昂热血,一种酷炫之感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看到,在《经典冷知识》中,整体的话题有趣且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戏剧冲突”。短视频凸显一个明晰的知识点,往往开门见山、快速切入正题,使得呈现的知识更加凝练、“轻量”和触手可及。不管是生鱼片与古代年夜饭、流行的emo与苏轼等话题元素,短视频以直接抓人的讲述、具象生动的呈现、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平面知识变得立体,也让古老的知识变得流行。

为什么一期不到两分钟的短视频引发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能过亿?例如#古人养猫得准备聘礼#、#古人眼中胖橘是猫上猫#等精准地击中当下人们养宠物热的心态。古人养猫不是“买猫”,而是需准备聘礼才能领猫回家,这样的故事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黄庭坚《乞猫》中的“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和陆游《赠猫》中的“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等诗句也得以广泛传播。

基于优质的系统化创作,《经典冷知识》逐渐成为具有自己独立运营体系的“衍生品”。文化类节目的衍生短视频不再是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特辨识度的系列产品,其不仅具有知识娱乐产品的属性,更是一种高效的传播载体,商业价值也正被逐步挖掘。其代表了泛传统文化内容生态呈现出的新景观,文化类节目边界和类型的模糊化,让产业背后拥有更多想象力。

在大众与垂直间,

找到“冷知识”短视频传播爆点

长视频与短视频应该如何互动?

王铮亮的代表作《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家耳熟能详。在担任经典传唱人之外,他来介绍#古人的时间管理方法#也再合适不过了,他介绍三国时期董遇发明的“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鼓励变“三余”为“四余”“五余”等,为自己创造出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

作为《经典咏流传》在短视频领域的创新产品,《经典冷知识》转化商业流量实现“自给自足”,与主体节目强大的话题度、嘉宾阵容等形成了良好互动,两者之间的流量转化,也给予品牌更多流量支持。

“严肃”知识的趣味化,通过寓教于乐的短视频,《经典冷知识》发掘IP用户的主动生产价值,让年轻人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主动探索意识强,对新兴事物和新兴领域有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针对传统文化表达垂直化、细分化特征,《经典冷知识》尝试以更专业化、碎片化的内容提高网民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更深刻的社会观照。例如观众在看完#古人养猫得准备聘礼#的短视频后,也纷纷开始了晒猫吟诗,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影响力也更广泛。

官方平台除了具备与用户相联结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其高专业度的内容完成公共信息的有效表达。《经典冷知识》充分认识到这一传播关键,在短视频中重视叙述语态的趣味化呈现,以大众易于接受的语态,讲述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几乎每个短视频中都能看到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的表情包,从主题到细节与主体节目的勾连,让知识的传播跳脱出抽象的概念,演变为直观化、具像化的视听叙事,天然具备病毒式传播的特征,也具有了模仿、扩散、再创造的传播基因。

能够看到,在“冷热”间打造多元营销场景:《经典冷知识》的内容表达一方面“冷”,能激发观众好奇,但另一方面又“热”,与时事热点紧密挂钩。这种多元垂直的年轻兴趣圈层叠加,也意味着消费者场景的延伸。通过社交平台开始关注泛知识领域受众人群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开始向上游生产端前进,逐步从外部支持转为自给自足,也逐渐有了自己单独的冠名商,极大促进了衍生栏目内容的长效供给。

节目可以为广告主有针对性地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营销场景,在匹配的场景中演绎商品。一些定制类的话题,如#核桃早在汉朝传入中国#,巧妙结合品牌类型与节目风格,甚至喊话品牌商“得好好感谢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该话题登陆微博热搜榜的同时,也为营销模式开辟了新思路。

不管是商业链条的扩展,还是自身传播的升级,这些短视频的创意内容对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都极具启发意义。而且《经典冷知识》的成功推广,已经积累起一定的观众基础,如若更多文化类节目延续这样的创意并进行不断升级,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促进深度融合,为这种模式注入更多的生命力,想必也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让“经典”超越时间限制,

文化类节目拓宽商业化路径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从开播起,“经典冷知识”的传播就已经与过年、冬奥等热点事件实现了经典联动,人们也在#生鱼片居然是古代年夜饭菜品#和#人类滑雪起源地在中国境内#等话题中找到解读当下的文化脉络。

《经典冷知识》能够于主体节目播出时段之外,在全年不同时段与不同的社会热点进行联动。在实现衍生产品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促进了节目本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完善整体创作传播链条,推动文化类节目的升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较于主体节目,《经典冷知识》在小屏上能够集聚信息高密度、收视低成本、传播高速度的优势,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它的热度和流量带来的长尾效应,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和产量优势反哺给大屏。传播的精准度和触达力得到有效体现。如果说这一季《经典咏流传》是在“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等维度切入,从听觉、视觉和更深层次的心理体验上反馈观众,那么《经典冷知识》则以多样化、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以期营造轻松休闲的知识获取氛围。

《经典冷知识》在今年的升级,拓宽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渠道与表达空间,使大众从对节目本身的认知中超脱出来,变成对这个IP,对传统文化知识本身的熟悉,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一批核心用户,实现了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主体节目与衍生栏目的主流价值引领。

让中国传统文化从流传走向流行的同时,将知识类短视频为其他领域的角色赋能,《经典咏流传》这种连续性的革新和尝试,或许也为文化节目的内容衍生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7cd36cbf4b3ce7c911c7a0142f0a0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