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鹿鼎记》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有些刁蛮任性却也心地善良的建宁公主,与影视剧中的建宁公主不同,这位从小就不被重视的公主的一生,只能用凄凉悲惨来形容。而建宁公主这一称号,不过是后人可怜她而给她的名号而已。和硕恪纯长公主,这才是伴随了她一生的让她深陷痛苦深渊的名字!
皇太极皇子众多,皇女更是数不胜数。而后宫一贯是子凭母贵,没有高贵的家世背景的庶妃只能靠着微薄的俸禄勉强度日。皇太极始终十分宠爱他的海兰珠,对其他妃子并不十分上心,而和硕公主的母亲就是那些妃子中的一个,故和硕公主自幼不曾被父皇宠爱过。虽然自己与母妃的生活不算富贵,但是在宫中还是要比宫外的寻常人家幸运些。母妃来自遥远的蒙古,擅长音律舞蹈,天资聪慧的和硕公主便经常跟随母亲学习技能,受到满蒙两族文化的熏陶,和硕公主心胸宽广为人温和,精通两族文化,在宫中众多公主中也算是较为出众的那一个。
宫中的公主们都是看似光鲜亮丽,但是她们都逃不开作为政治筹码的命运。作为皇室子女,在外人看来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就是无尚的荣耀,但是只有这些公主们自己知道其中的苦楚。不论是远嫁和亲当成结盟的礼物,还是指婚给重臣家属作为钳制棋子,她们都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虽说公主的身份不会让她们在夫家受到委屈,但是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关系,让她们生活的始终小心翼翼。
十三岁那年,眼看着平西王吴三桂的势力越来越大,皇太极只好选择用联姻的方式适当制约吴家。宫中人人都知道此次联姻的目的,也知道云南山高地远,谁也不想成为那个被指婚的人。和硕公主作为当时年纪较大的一位,倒是对这种既定的命运没有太大的起伏。果然,圣旨一下,她被指婚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但是跟她所想的不一样,那个她从出生到现在都很少见到的父皇居然对着朝堂上下说,自己不舍得女儿远嫁,要让吴应熊留在京中,方便公主时常回宫。
和硕公主没想到这门婚事会比她想象的幸福一点,也没想到那么粗鲁野蛮的吴三桂会有一个跟他截然不同的温和有礼的儿子。跟吴应熊成婚后,他们夫妻二人住在专门修建的府衙中,从小没有受到过过多关爱的和硕公主十分依赖对她照顾有加的吴应熊,并且没有远嫁还可以时常进宫看望母妃,这让和硕公主十分满意。但是,嫁到吴家之后,从未经历政治事情的和硕公主隐隐约约的察觉到公公吴三桂的野心,作为吴家的儿媳更作为爱新觉罗家的子女,和硕公主时常侧面劝诫吴应熊不要心存二心。
原本夫妻二人平淡无常的日子过得很是顺遂,然而在康熙年初,康熙对和硕公主这个姑姑变得异常重视起来,不论是大小宴会,总要派人接她进宫一同参加。而自己的夫君吴应熊,更是频繁的跟远在云南的吴三桂联络。聪慧的公主不会不知道是事情变得严峻起来,但是一方面是她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夫君,另一边又是整个大清,公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面对着康熙的旁敲侧击,公主只能据实相告,而每次回到家,吴应熊也表现出了对她的防范。这让公主抑郁不已。
康熙十三年,积蓄了多年的吴三桂终于起兵造反,吴应熊和长子因为与吴三桂勾结,被康熙当即下令处死。由于和硕公主和年幼的次子没有参与造反事宜,所以康熙就派人把公主和小世子以及吴家在京中的所有家眷都圈禁了起来。吴三桂的势力之大让大清用了足足七年的时间才斩除了他的余孽,而这七年里,和硕公主都被封闭在小小的暗宫中不见天日,外面发生了什么她也不得而知。为了以儆效尤,让后人断了他们的反叛之心,康熙决定杀一儆百,同时也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和硕公主所生的孩子自己所有的吴家血脉统统被斩首示众!念及和硕公主的身份,康熙留了她一条命,但是家破人亡的痛苦远远比一死了之难过的多。
康熙的盛世已经与这个心如死灰的女人无关,即便康熙保留了她公主的头衔和俸禄,但是,她的生活如同一湾死水,了无生机!
生来为皇家棋子,面对着母家与夫家的明争暗斗,还要遭受丧夫丧子的人间苦楚,和硕公主的一生实在太过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