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少年路
培育坚定革命信念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的湘雅医院,然而当时毛泽东担任着中共湘区区委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正忙着组织长沙泥木工人们罢工、和当地军阀做抗争。
就在毛岸英出生当天,毛泽东还担任了罢工首席代表,和湖南省政府内务司长谈判了整整三个小时,就为了给工人们争取到足以养家糊口的工钱。
直到毛岸英出生的第三天,毛泽东才匆忙把手头的工作简单了结,赶到湘雅医院探望妻子和孩子。
然而,作为革命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似乎从小就注定了要度过一个坎坷的童年。
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母子三人
1924年,只有两岁的毛岸英跟着父母四处奔波,先是上海、韶山,再到广州、长沙、武汉,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秘密把妻子和孩子们送回了娘家,自己则奔向秋收起义前线,紧接着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而在这时,恼羞成怒的军阀把目光转到了杨开慧和孩子们身上。
在毛岸英八岁那年,这天一早天还没亮,特务就带着几十个人闯了进来,五花大绑地抓走了杨开慧、保姆孙嫂和毛岸英兄弟。
特务和军阀对杨开慧严刑拷打,甚至都没有避开年幼的孩子们。11月24日,杨开慧在走出牢门前,她回头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孩子们,对保姆交代说:让她有机会带着孩子们逃跑,等毛岸英长大以后,一切总会好的。
之后,杨开慧英勇就义,而只有八岁的毛岸英亲眼目睹了母亲与敌人战斗和牺牲前的壮烈。
一直到半个多月之后,在各方营救之下,保姆才带着毛岸英兄弟三人逃出虎口。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大同幼稚园,可入园后不久,小弟弟毛岸龙就因病去世了。
能吃饱穿暖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天,1931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毛岸英和弟弟流离失所,只能住在破庙里,年幼的毛岸英就靠做学徒、捡破烂、捡煤渣、推人力车、卖报纸之类的活计养活自己和弟弟。
一直到1936年初,十四岁的毛岸英才被地下党人员重新找到,通过张学良帮忙,毛岸英和弟弟被送往苏联,进入共产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和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共产党领导人、革命烈士们的子女一起学习和生活。
这一年11月,一直惦记着两个儿子成长的毛泽东和毛岸英兄弟俩有了书信联系。
在伊万诺夫上中学的毛岸英写了一封长信,里面详细叙述了自己到苏联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毛岸英
毛泽东虽然心里记挂着孩子们,但无奈工作太过繁忙一直抽不出空来,接到他们来信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回信,信里和蔼地告诫毛岸英:“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从毛岸英之后的行动中不难看得出来,他把父亲的告诫牢牢记在了心里。
或许是因为幼年的坎坷经历,毛岸英格外珍惜能在学校里踏实读书的日子,他很快就掌握了俄语,插班进入六年级学习,同时还学会了英语、法语等几种语言。
他为人善良直爽,学习成绩好,又喜欢文体运动,很快就和各国的同学们打成一片,再加上他强大的魅力和亲和力,几乎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从军梦
在少年时期萌发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正在学校读书的毛岸英曾经前后三次申请上战场,可都没能得到批准,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1940年,周恩来在苏联的时候就曾经和斯大林商量决定,为了保护中国革命的后代,不让中国的孩子到苏军前线参军打仗。所以尽管毛岸英好几次申请要上战场,但一直没能获得批准。
面对这样的场景,毛岸英甚至使用了一些“特权”,他竟然直接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里是这样说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看着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国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中国人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在信的末尾,毛岸英除了属上自己的俄文名字“谢辽沙”之外,还特意写上了“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然而这封信寄出去之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不见回复。但毛岸英不肯放弃,他趁着苏军政治部的一位将军视察国际儿童院的时候,当面再一次提出了申请。
和之前一样,将军说毛岸英不是苏联籍,再一次拒绝了他上战场的请求。听到这个回复后,毛岸英对将军说:
我的父亲在中国打击日本法西斯,斯大林同志在苏联打击德国法西斯,目标都是同一个。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我是中国人,也没有加入苏联籍,但这并不妨碍我去履行国际主义的义务!我不要特殊待遇,就和普通士兵一样,和苏联人民并肩战斗!
再三请求之下,斯大林终于同意了,毛岸英来到了苏德战场前线。他转战南北,参与和见证了苏联军队攻克柏林的历史时刻。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祖国,终于见到了已经阔别18年之久的父亲。
毛岸英回延安后和父亲毛泽东的合影
他来到吴家枣园,跟着当地农民学习种地,参加生产劳动,和工农兵打成一片。
解放之后,毛岸英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还主动要求到工厂锻炼。
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他来到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因为会说俄语,他还经常被各个部门请去临时救急当翻译,接待重要的苏联代表团。
毛岸英担任翻译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击美军,毛岸英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递交申请书要求参加志愿军。
毛泽东认为儿子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兵,积极性很高,应该满足他的心愿。
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劝他说:毛岸英在单位里的工作很重要,任务又重,实在不好离开,还是别让他去朝鲜上战场了。
毛泽东听完却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不久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出发前,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为司令员彭德怀践行,毛岸英当时也在场,他问彭德怀:彭叔叔,上前线打仗,有没有我的一份?
彭德怀对他说,去朝鲜有危险,美国飞机到处轰炸,还是在后方吧,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啊!
但是毛岸英还是很坚持:彭叔叔,让我去吧!我在苏联当过兵,参加过对德国兵的作战,我们一直攻打到了柏林!
最后还是毛泽东发话了,让彭德怀收留毛岸英,因为他会讲俄语和英语,志愿军到了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和美国人打交道,可以让毛岸英担任翻译。就这样,毛岸英终于实现了他上前线的愿望。
毛岸英(后排左二)入朝之前最后一张照片
吃苦在先,牺牲在前
在战场上,毛岸英的待遇和别人有没有不同?在前线又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小事?
咱们前面说过,毛岸英年幼的时候过了几年流离失所的生活,饥一顿饱一顿的,落下了胃病的病根。
到了抗美援朝前线,毛岸英每天只能吃到粗高粱米,连青菜都没有。彭德怀得知后好几次喊他一起吃饭,却都被毛岸英拒绝了。
即便条件这样艰苦,毛岸英也很懂得“苦中作乐”。志愿军部队在沈阳停留的时候,他在当地买了很多书,几乎摞成一座小山,全都带到了前线,一有时间就埋头看书。
据说在抗美援朝的前线还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彭德怀酷爱下象棋,毛岸英就是他的固定棋友之一。
但问题是,爱好和技术高低有时候并不搭边,您别看彭德怀对象棋爱得如痴如醉,但其实技术并不怎么高明,想要赢别人只有一个绝招,那就是悔棋!
别的棋友们遇上这个“绝招”只会打个哈哈,一笑了之,或者顶多白他一眼,但毛岸英可不给这个面子,他下棋十分认真,坚决不肯纵容这样的行为。甚至有时候彭德怀都把棋子攥进手心里了,毛岸英也硬要拿出来。
直到有一回,有人告诉他:下象棋其实是彭德怀的休息方式,他下得高兴了,就能把作战方案考虑得更加周密一些,到了战场上,胜算就会更大一些。
毛岸英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跟彭德怀计较棋盘上的输赢了。
在前线,毛岸英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审讯志愿军入朝作战过程中第一个美军俘虏。
彭德怀看过审讯记录之后,认为其中有些内容对志愿军作战很有参考价值,就让毛岸英执笔写成通报和动员电报,毛岸英就在昏暗的烛光下写到了第二天拂晓,到电报完成的时候,他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睡过觉了。
在这个新的岗位上,毛岸英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很快就熟悉了司令部的业务,而除了彭德怀和少数几位领导知道他的身世之外,其他人都只知道毛岸英是个活泼、朴实又能干的年轻人,干起活来几乎不要命,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的毛岸英
1950年11月24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布发起攻势,甚至发表了一份公告,把进攻的路线、兵力、规模和进攻目的等军事机密都写在了其中,志愿军截获了这一情报,第一时间司令部就进入了异常紧张的战斗状态,为了破解敌人的电文,毛岸英和战友们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多,防空哨发出警报,三架美军轰炸机出现在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上空,大家立刻进入防空洞。
然而轰炸机只是从上空掠过,没有投弹。由于几乎每天都有敌机飞过,大家都以为美军去轰炸北边的目标了,警报随即解除,大家又回到了室内。
可刚松了一口气,在室外的战友们突然看见敌机居然掉头回来,空中还多了十几个恐怖的白点,那是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
大家立刻警觉,拔腿就往司令部屋里跑,想把还在里面的战友喊出来,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几乎是一瞬间,作战室就被一片火海淹没,而当时在屋里工作的正是毛岸英和战友高瑞欣。
之后彭德怀命令迅速营救,战士们扒开仍在燃烧的断壁残垣,终于发现了两具已经难以辨认的遗体,通过一具遗体上佩戴的手表,才让人们认出这正是毛岸英。
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岸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抗美援朝战场。他牺牲之后,毛泽东的反应如何?
毛岸英军装照
在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就给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汇报情况。这封一百多个字的电报,他足足写了一个多钟头。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拿到电报的周恩来深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对毛泽东会是个巨大的打击,可现在又是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不能在这时候去分他的心,于是他把电报暂且搁下,一直到1951年的元旦,他才把电报拿给了毛泽东,并附上了一封信。
周恩来的信里是这样说的:“主席同志: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为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注意指挥机关的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起此事。”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机前往朝鲜访问。其间,周恩来专程来到位于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志愿军烈士。
周恩来的信连同彭德怀的电报,由机要秘书一起送给毛泽东。信和电报都不长,几眼就能看完,可当时毛泽东在办公室里却看了很久,然后叹了口气,说道:“战争嘛,总要有伤亡。”
1951年2月,就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之后,彭德怀决定回国,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战场上的情况,最后,他向毛泽东讲述了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的过程。
他满怀内疚地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愿军司令部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导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该承担责任,我和司令部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之后,毛泽东还叮嘱彭德怀说,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各种飞机大约有一千多架,他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司令部的安全。
许多年以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好友曾经问他,为什么要把毛岸英送上前线?
毛泽东回答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有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有人说,毛岸英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
在14岁之前,他是个流离失所的苦孩子,在14岁之后,他是一位工农兵。
他幼年的时候吃过苦,青年时期留过学、打过仗,又经历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可以说,在和他同龄的一代青年人中,像他这样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屈指可数。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合照
毛泽东逝世后,在给他整理遗物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两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和一条毛巾,被叠得整整齐齐,那都是毛岸英牺牲后留下来的遗物。
要知道,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的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期间他还搬过好几次家,可身边的工作人员们却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毛泽东就这样瞒着所有人,把这些东西悄悄地放在身边珍藏了26年。
内容来源:BRTV动听天下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