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女性的悔恨反思:儿子变成混混,怪我没及早给他选择圈层

2023-11-14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一位成功女性的悔恨反思:儿子变成混混,怪我没及早给他选择圈层

一位成功女性的悔恨反思:儿子变成混混,怪我没及早给他选择圈层。

她是一名堪称"鲤鱼跃龙门"的成功女性。

她第一学历是中专毕业,原生家庭是偏僻农村一户清贫人家。现在的她,却挤身一线城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行列。

她的人生跳跃让人仰慕,称得上励志楷模。

但她最近特别消沉,逢人便说:"我的人生好失败,儿子变成混混,怪我没及早给他选择圈层。"

让她突然失去自信的,是她变成混混的儿子。

也许对于女人而言,成功不仅仅包含事业的成功,还包含家庭的温馨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她被公公婆婆叫回,让她去找经常不归家的儿子;当她终于从一群小混混中找到儿子,却拽不回儿子;当她启动关系,硬把儿子强拉回家,并锁住儿子,儿子又砸窗逃跑;当她接到当地派出所通知,儿子被发现XD,已被送往戒毒所;当她从戒毒所接回儿子,以为儿子已成功戒毒,儿子却又复吸,还跟小混混不离不弃时,她终于在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之下,精神濒临崩溃。

她流着泪水,不停唠叨:"晚了,一切都太晚了…"她的儿子深陷那个圈子,不管她怎么用力,都拽不回来。

她绝望地说:"要想他改变,只有等他犯事,被抓入狱,再去改造吧。"

她后悔自己忙于自我发展,在发现儿子处于不良圈层,有不好苗头时,没有及时行动,让孩子远离。

为了追求进步,她一路都在积极奋斗,从未停歇。她要读书,要进修,所有这些都不容许将儿子带在身边。而从小镇到三线城市再到一线城市,所有的立足都非常艰难,她也无法带上儿子,儿子一出生,她就把儿子寄放在公公婆婆家。

公公婆婆生活在小镇,比她自家的农村生活条件好些,但小镇存在各种不良习气,教育也比较落后,然而她无能力也无条件去顾及这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已让她拼得焦头烂额。

她想儿子尚小,只要在公公婆婆家生活有保障就行,等自己奋斗到一定层次,再把儿子接来,再好好陪伴他,培养他。

但一切没有如她预想那样发展,儿子上小学后,道路就越走越偏。她隐隐有所觉察,可受制于现实,她只能一次次告诉自己:没事的,儿子还小,受点影响而已,等他渐渐长大,等自己把他带出来,一切就好了…

然而一切都晚了!

公公婆婆邻居几个小孩,都不爱读书,整天寻事打架,到处惹是非,还随意拿人家店铺的东西,吃霸王餐。

她略有所闻,叮嘱过公公婆婆,别让儿子跟他们接触,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公公婆婆根本管不住孙子,还有他们也要顾及情份,大家是邻居,相处都不错,只是孩子们不太听话而己,公公婆婆也不敢太明显阻挡自家孙子去他们家或不让他们家孩子进自家的门,再者,她有一个侄子,比儿子大三岁,也常跟那群孩子混一起。

她的儿子读小学一、二年级,成绩还过得去,到了三年级,就直接滑至下游。从此,他更不爱学习,一放学就跟着他的堂哥和邻居的孩子到处瞎逛,拉帮结派,跟其他孩子打架斗殴。

公公婆婆告诉她,她每次回去看儿子,也是苦口婆心,但孩子对她的说教毫无反应,任由她唱独角戏。她说急时,儿子才偶尔点点头,算是回应,可她一走,她所有的教育和引导都化成了云烟。

她焦急过,但一投入工作,她又忘了儿子的问题。说到底,儿子生活有保障,安全没问题,至于其它,她告慰过自己,也一直激励自己:赶紧奋斗,在一线城市买房,把儿子接出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儿子夜不归宿,成了小混混,后来还吸毒…

晚了,确实太晚了…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12岁之前是孩子培养性格、品行的重要时期;此后的结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种子"。

她不仅对儿子的教育培养不到位,还明知儿子所处的圈层不良,仍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将儿子拉出来。

一个人所处的圈层,决定了这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影响着这个人的发展,以及生活状态和人生高度。

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处于成长期,受外界影响更大。所以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至理名言。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辛和无奈。如何平衡好自己工作和孩子的教育,是对父母的考验。

一位朋友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按照入学要求,孩子只能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朋友居住的高楼是拆迁地建成,高楼里住进许多拆迁户。这些拆迁户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是放养形式。朋友的孩子进小学后,也慢慢被感染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爱大声吵闹,随地扔纸屑,贪玩、学习不上心等。学校的管理也偏宽松,孩子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朋友发现问题后,意识到把孩子置于这样的圈层不利于孩子的进步,但客观存在暂时难以突破,于是朋友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把中午时间腾出来,接孩子回家,自己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做游戏,在读书和玩乐中提高孩子的认知。

每到周末,她必定带上孩子,去跟她认识的优秀孩子相处,让孩子看见优秀,学习优秀。

她说:"我暂时没条件带孩子进入更优的环境,但我一直在弥补,在努力。"后来,她的孩子小学毕业考入当地一所有名气的重点学校,她为了更好照顾孩子,也在学校附近租房生活。

再后来,她的孩子考上北京大学。

任何人都会受到圈层的限制,比如经济限制,一些家庭负担较大,无法让孩子学习更多的兴趣,获得更高昂的学习资源,让孩子的学习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再比如环境的限制,大城市跟农村,重点学校跟普通学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身为父母,要权衡好得失,要有长远目光,一旦发现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已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就要当机立断,在孩子十二岁前给予改变。

对她而言,如果她能放弃一线城市,找一处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地方工作;如果她能把注意力从自身发展转移多一些到孩子的成长上,一切也许不同。

但生活没有如果,愿她的悔恨,能给家长们带去一丝丝警示。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