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是《底线》,尺度天花板,靳东又有代表作了

2022-09-28   尘飞扬说经典

原标题:片名是《底线》,尺度天花板,靳东又有代表作了

《底线》的剧情够生猛啊。

第四集,叶芯和父亲聊天,说她原本想要去知权厅,结果被分到了立案庭,她怀疑是父亲的安排。

叶芯父亲叶存远是法学教授,学生众多,他应该有这样的人脉。

叶芯猜想父亲给她铺路搭桥,我们会觉得她的猜想合情合理。

凭借这一细节,我们就能看到《底线》生猛的现实主义气息。

况且,这种生猛的细节,俯拾即是。再举一例,《底线》最重要的三个角色,方远,周亦安,叶芯,他们的原生家庭真的是他们人生的起点。

方远的父亲是法官(英年早逝),工作二十余年,他依旧是副科级,如果顺利的话,他在两年后才能升到副院长。

周亦安的母亲在法院后勤工作,起点比方远低,因此他对升职的热情远远高于方远。在剧中,他总担心方远犯错误,会影响职场晋升。

叶芯的父亲是知名法学教授,年纪轻轻就是科级干部。她的领导知道她心高气傲,让她去立案庭磨练,接接地气。从任何角度看,叶芯的职场天花板都远远高于方远和周亦安。

我一直追更《底线》,就是喜欢它在主旋律的外壳下,依旧有天花板级别的尺度,靳东又有代表作了。

1.现实故事改编

刷《底线》之前,我以为它拍的是法官的底线。

刷剧后,我才知道它拍的是人类的底线。

法律是人最低的道德底线,底线之上是人,底线之下是人渣。《底线》用大量案件证明,法律是人的保护伞,有时候也会对人渣无能为力。

我们能在《底线》中找到太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第十六集,仗义女发现闺蜜的男友劈腿,拍下视频证据提醒闺蜜,劈腿男大为不满申请立案。经过周亦安的调解,两人达成和解,仗义女有过这次经历,表示会为劈腿男求情,让闺蜜原谅劈腿男。

在恋爱中脚踏两只船,并且不以为耻的男人,竟然也能得原谅。

这是《底线》的现实表达,也是它宝贵的一面。

《底线》彰显了法律的尊严,也让我们觉察到法律的无力。

在前十集,方远和叶芯冲突不断,叶芯认为,人必须要追求公平正义。然而,方远则认为,公平正义是理想追求,但更多时候,追求公平未必是最优解,及时止损反而更值得选择。

奶茶加盟店的纠纷,才让叶芯明白,如果店主坚持和加盟商死磕到底,追求正义,那么他们将背负巨额债务。

这种情况下,息事宁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底线》最大的特色是,大量案件都是根据现实故事改编,这给《底线》有了很强的现实主义气质。

《底线》第一集就有雷星宇杀人案。这件事改编自2017年的辱母案。

他们的判决结果一模一样。一审的判决结果是无期徒刑,二审判决结果,当事人被判有期徒刑五年。

和雷星宇杀人案同时推进的是女主播猝死案。它改编自2021年杭漂女主播猝死案件。

两者都有同样的叙事内核,女主播猝死,是公司和原生家庭双重压榨的悲剧。

公司积极推动的加班文化,原生家庭将女儿视为取款机,他们联合杀害了女主播。

不同的是,《底线》的版本更加温暖,女主播猝死后,她的弟弟会维护姐姐,反对直播公司拿他姐姐的账号吃人血馒头。

在现实中,作为原生家庭的既得利益者弟弟,并没有为姐姐出头。

2.超越现实的暗黑

《底线》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它用太多不可控的随机变量达成和解。

比如孟伟坠楼案,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是因为张鹏被孟母感动,主动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如果张鹏迫于高价索赔,咬死他与孟伟坠楼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将面临更加棘手的情况。

《底线》用不可控的随机变量推动剧情,其实也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这终究是电视剧,不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比这个残酷。

毕竟,剧中的恶人,现实中有很多,剧中的善人,现实中却并不多。

因此,《底线》展现的案件能被妥善处理,始终离不开人性的善意。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也有黑暗,有善良也有邪恶。很多事情,很难像电视剧那样轻松解决。

同样依靠人性善良推动的案件,还有李芳凝案。

这是一件性骚扰案,李芳凝将同事张鹏告上法庭,一直苦于没有证人。女同事原本答应作证,后来被公司威胁。在关键时刻,女同事们还是决定站起来,为李芳凝发声,为自己发声,也为女性发声。

李芳凝打赢了官司,她也失去了工作。她离开了猥琐男同事,却很难逃脱不怀好意的男性凝视。

李芳凝和同事的抗争,是作为个体和公司的抗议,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女性在职场中被歧视的困境。

看到这里,你或许感觉《底线》有鲜明的女权色彩。

其实,《底线》提倡的不是女权,而是平权(方远强调过他是平权主义者)。

李芳凝被男性抚摸感觉不舒服,方远被服装店老板年拍屁股,他也不舒服。

讽刺的是,大家会为李芳凝被性骚扰义愤填膺,看到方远被性骚扰却会哈哈大笑——比如在一旁吃瓜的王姐。

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女性被揩油是性骚扰,男性被女性揩油,依旧是性骚扰。

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很可笑,那很正常,因为人会创造文化,也会被文化驯化。

很多奇怪的事情,因为见多了,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