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靖康之变后,北宋王朝就宣告结束了统治,随后由宋高宗赵构在南方建立起了“南宋政权”。很显然,这是一个偏安政权。虽然如此,但南宋从公元1127年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79年灭亡,共维持了152年,可以说还是比较长的,毕竟历史上的一些朝代都没能维持这么长的时间。
同样是偏安一隅,可为何相比之下的“南明政权”就如此短暂呢?从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福王朱由菘建立弘光政权开始,一直到公元1661年吴三桂除掉永历帝朱由榔和其太子朱慈煊为止,南明政权不过只存在了17年之久!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同样是偏安一隅,为何南宋就能维持152年,南明只能维持17年呢?”原因让人深思!
在笔者看来,造成南明政权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武将势力太弱
关于明朝武将的权力变迁,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我们知道,明朝的建立离不开像徐达、汤和、蓝玉等这样的大将们的努力。但随着战事的平息,国家逐渐趋于稳定,已经不用打仗了。这个时候,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大将们就成了皇帝的首要问题。
于是,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朱元璋便对这些开国武将们进行了残忍的杀戮和削夺兵权。可以说,除了极个别的武将没有遭到清洗之外,其余大部分开国武将都未能幸免,特别是在“蓝玉案”中,更是牵连了上万人之多!
此外,朱元璋还在打击武将的同时,不断提高文臣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家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国家实力也因内耗而不断变弱。
南明时期出现了五六个政权,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陷入进了文武之争中,这样一来,南明统治者们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军队。本来实力还不弱的南明政权,却因内耗而消磨殆尽了。
比如在南明隆武政权时期,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和文臣黄道周就发生过争执。事情大概这这样的:话说有一天隆武帝大宴群臣,郑芝龙想坐在上座,但却被黄道周给制止了,还说什么按照明代的祖训,从来就没有武官坐在文官前面的先例。说白了,就是说武将的地位没有文臣高!
郑芝龙当然就很不高兴了,只不过是碍于隆武帝的面子,就没有与他争论而已。但这件事早已经刻在郑芝龙的骨子里了!
其实总的来说,黄道周很清楚自己没有带兵打仗的才能,之所以会硬着头皮上,完全是理想主义造成的。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瞧不起武将,认为文官就要比武将高一等。
当然了,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例而已,实际上明朝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的压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便是在危机四伏的南明政权中也未能幸免,所以受到排斥和打压的武将们自然就离心离德了,其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宰相制的废除
宰相制的废除为何会影响到南明政权的存亡呢?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废除宰相制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避免相权坐大,取代或操控皇权。当然了,作为皇帝,这样的决断也无可厚非,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辅佐皇帝的人究竟是谁?”
怎么理解呢?有宰相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百官之首,是辅佐皇帝的人,身份认同很强。但宰相制度被取消之后,这个身份认同也就自然而然变得模糊不清了,促使各派的政治势力都觉得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的不二人选。正因如此,党争就开始了!在南明时期,党争问题依旧是如火如荼!
因此在他即位之后,就索性将国家大事扔给大臣们,自己则躲进后宫享乐去了!
相比之下的隆武帝,还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他处事果决,且文笔也不错,因此拟定诏书这种事情基本上都是他干,平时也能给出点有价值的建议等等。但由于南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纷乱的时期,因此他的这点聪明才智,也不能改变什么。
更何况,此时南明政权中有能力的大臣也都陷入到了党争而无法自拔,加上皇帝本身能力不足,所以在国家的管理问题上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方向和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所以南明最后的灭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总结
以上便是我们对南明政权为何只存在17年的原因做的一个简单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官集团对武将的打压,致使武将们离心离德,从而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二是宰相制度的废除,辅佐皇帝的臣子的身份认同变得模糊,造成了党争问题的出现,从而大大消耗了国家实力!最终致使南明政权走向灭亡!
当然了,除了以上这两点原因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因篇幅有限,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参考文献:《明史》、《南明史》;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