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马皇后?她的真实身份成谜,各种说法都有

2023-11-14   历来现实

原标题:永乐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马皇后?她的真实身份成谜,各种说法都有

永乐帝生母究竟是不是马皇后?她的真实身份成谜,各种说法都有

永乐年间,在南京明孝陵的大堂里,供奉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众多妃嫔的灵位;这里面,有个妃子的灵位所处位置比较特殊。

知名度很高的正牌娘娘马皇后肯定是跟洪武皇帝朱元璋并列的,还有二十多个妃嫔牌位被供奉在西面,却有一位妃子独自在东面,这个特殊的妃子,名不见经传,唤作䂵妃。

这不禁让人产生很多联想,永乐大帝朱棣之所以这样做,应是大有深意。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左右是区别尊卑高下的明显标志之一,在各种礼仪之中普遍实行,这从皇帝见臣子的座位可以窥见一斑。

最初,君王在受臣子朝见时,一般都是坐在北面,向南而坐,文武大臣向北而立。

臣子的站位也有讲究,朝臣依官位的大小,由大到小一字排开,官位高者一般是在东面,官职低的则是在西面。

这个东和西,是对皇帝而言的;对大臣而言,东边为右边,西边为左。(后来,大臣上朝的时候,改为文臣在东,武将在西。)

概括起来,就是古代以右边为上、为尊,右边为下、为贱。

为什么这一位妃子能享受尊贵待遇?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跟朱棣的身世有关。

根据《明太宗实录 卷一》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天生聪明,还非常勤奋,读书一看就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母亲对他是特别的宠爱——“心异之,独钟爱”。

《明太宗实录》不但说了他的身世,还描述有细节,让人感觉朱棣的身世没有疑问。

《奉天靖难记》中记载说,高皇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长子懿文皇太子,次子秦愍王挟,次子晋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这里的“上”指的就是朱棣。

也许你会说,《明太宗实录》编纂于万历年间,是明神宗朱翊钧下令编修的,而神宗皇帝是朱棣的后人,编史的时候肯定维护朱棣。而《奉天靖难记》则更不能作为依据了,它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成功夺取帝位之后编纂的,编写的官员很可能是其下属,可信度尤其低。

《明史》乃清朝初年编写的,早已不受朱棣的影响了,这部史书是如何记载朱棣身世的?

《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朱棣的身世是这样的:“太祖第四子,其母孝慈高皇后”。翻译过来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马皇后。

民间可不这样认为,朱棣到底是不是马皇后所生,一直有不同说法,争议不断。

从正史来看,朱棣的身世明明白白,没有什么可质疑的,无论是《明史》《明实录》,还是《奉天靖难记》(疑似官方编纂)等明清官方正史资料记载,朱棣都是马皇后所生,不存在悬念。

然而,民间对此有不同说法,质疑声音不断,认为正史中的记载不是事实,史官的态度不能保持公正。

即使是清朝初年编纂的《明史》,立场也未必能保持客观、公正,因为编写者依据的是明朝的档案,而清朝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是华夏正统,对明朝的洪武和永乐大帝是持肯定态度的,就像朱元璋肯定元朝皇帝一样。

民间广为流传的观点,说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妃子所生,之所以塑造成是马皇后,一是碍于朱元璋的面子,二是涉及朱棣政权的合法性。

那么,野史是如何记载朱棣身世的?

朝鲜使臣的说法:

明朝是朝鲜历史上跟中国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朝鲜”的国号还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的,朝鲜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明朝皇帝的批准。

朱棣在位的时候,是中朝关系的蜜月期,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朝鲜李氏王朝曾经3次向明朝进贡本国的美女,共计有8人。

两国关系事实上跟一个国家差不多,交往频繁,朝鲜又是朱棣的“岳父”家,对中国的事包括宫廷内幕,皇上的风流韵事等小道消息耳熟能详,知根知底。

但是朝鲜的地位又跟国内各省、州有所不同,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记载明朝皇室的轶事趣闻,中国史官断然不敢记载的,朝鲜官员则毫无顾虑地进行记述,可信度也比较高,最起码有参考价值,比中国民间野史有根本不同。

据朝鲜使臣权近的《奉使录》有关记载,朱棣的生母不可能是马皇后。

高丽使者权近曾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第一次出使大明,将一路上所见所闻写入《阳村先生文集/奉使录》之中。

路过燕王封地北平时,在这年七月十五日觐见燕王,被告知今天是“先大后”的忌日,所以不能受礼。

于是他在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日这天才得以见到燕王朱棣。

而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病逝:“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明史 列传第一 后妃》)。虽然《奉使录》也没有明确指出“先大后”是谁?但绝对不可能是马皇后,因为去世日期相差一个月,朱棣不会马虎到这个地步,朝鲜使者也是心细如发的人,不可能记错日子。

也有人说是朱允炆的母亲吕皇后,这就更不靠谱了,吕皇后是朱标妻子,是朱棣的嫂子,朱棣凭什么如此认真去祭奠,这情理上说不过去。而且朝鲜使者记述的时候,吕太后还健在。

1402年,朱棣靖难之役取胜,打到南京之后,还将吕太后(朱棣称皇嫂懿文太子妃)请出来,向嫂子解释出兵的苦衷。

四年之后,即永乐四年(1406年),朱允熙因为宅邸失火而死,吕妃也跟着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怎么可能在吕太后去世的18年前,就去祭奠?

由此可见,朝鲜使者所说的“先大后”,并非是马皇后。也就是说,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

南京太常志的记载:

《南京太常志》是明朝嘉靖年间担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汪宗元所著,有一定官方色彩,所以记录比较可信。

该书记录了孝陵神位,其中左一为淑妃李氏,是懿文太子(太子朱标)、秦愍王、晋恭王的母亲;右一位䂵妃,是成祖文皇帝即朱棣生母(民间传说,马皇后自己根本没有生育能力,她的孩子都为别人所生)。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䂵妃是1365年春到的中国,这时候,朱棣已经是个5岁孩子,所以她不大可能是成祖的生母。因而史学家吴晗觉得这种记载有疏漏,“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明成祖朱棣的史官为了让人相信成祖是嫡子,在编纂《明实录》的时候,把朱棣的出生日期推前了5年。

野史观点:

清朝刘献廷在康熙年间写了一本书叫《广阳杂记》,对朱棣的身世有新的说法,说成祖皇帝的生母是蒙古姑娘。

《广阳杂记》参考了《蒙古黄金史》的说法,认定明成祖母为瓮氏,而这个瓮氏就是蒙古弘吉剌女子,还曾是元顺帝妃。

如果这样,就有损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形象,说明他跟曹操一样喜欢人妻,明朝皇家肯定不会如实记载,要把瓮氏的事迹完全抹去。

再说,如果朱棣是蒙古女子所生,那就属于混血,很难合法继承皇位,政权就失去合法性,这是万万不可被写到史书中去的。

民间有一种说法,朱棣登基后,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大报恩寺,说是为了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寺中正殿的大门很少打开,经常紧闭着,外人无法看见里面的摆设。据知情人讲,里面供奉的其实是来自朝鲜的䂵妃李氏。

也有人说,明朝时期,皇宫中曾经有一大殿,摆放着瓮氏的牌位,每逢重大节日,明朝皇帝都要秘密祭拜。

不过这种说法时间上同样不吻合,瓮氏作为帝妃,肯定是在元大都皇宫中生活。朱元璋是和尚的时候,肯定不能临幸,连见面都没有可能,起义之后也鞭长莫及,够不着瓮氏。要想产生关系,只能是在推翻元朝,进入元大都之后。

但是朱元璋是1368年攻入元大都的,那时候元顺帝才逃跑,他才有可能占有瓮氏,让其怀孕生子。可是这时候,朱棣已经出生8年,是个活蹦乱跳的少年了。

当然,如果朱棣或者自己的后人,篡改自己出生日期的话,此事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明朝史书说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清朝初期文人编纂《明史》的时候,也不会有不同说法。

按照惯例,前朝历史是后来者编写,但是必须参照前朝档案,否则的话就难以让人信服。如果不参照前朝档案,那《明史》就失去了权威,由此可见,朱棣生母不是马皇后,另有其人的说法,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朱棣篡改了史料。

.

众所周知,朱棣不是合法继承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本来应该在其他皇子中选接班人,可是他却选中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接班。

而朱允炆政治上不成熟,听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对叔叔们出手,进行削藩。朱棣本来就对侄子当皇帝心怀不满,这时候正好找到借口,起兵靖难。

夺权成功之后,朱棣就要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去想方设法修改历史,把自己的夺权说得理直气壮。在这个背景下,《奉天靖难记》出炉了。

在这本书中,朱棣被美化,比如高后(马皇后)于诸子中,其实独钟爱朱棣,主要是因为高后做了一个噩梦,朱棣曾经在梦中保护了自己。就连太祖常对身边的人经常说:将来能安定国家的,只有燕王了。

还有,相面者偷偷地说,朱棣“龙颜天表,凤资日章,重瞳隆准”,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与此同时,朱标和朱允炆则被丑化。如:懿文太子(朱标)行为不检点,多次违纪,受到太祖朱元璋的批评。他不但不改,反而心生怨言。而且他还建立私人武装,人马有3000。

在北伐的时候,朱棣建立功勋,哥哥朱标妒忌,在父皇跟前说弟弟的捷报有水分。朱元璋闻之,忧心忡忡,对马皇后说了自己对太子的失望。

太祖驾崩时,建文帝还想方设法阻扰成祖进京奔丧,还用手中的剑指着朱元璋的棺木说:“你怎么不说话了,还能教训我吗?”说完哈哈大笑,没有一点悲伤的意思。

甚至还说,建文帝十分好色,常服春药。说建文帝“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以至于和羊猪发生关系。

实事求是地说,《明史》等正史是相对可靠的,没有必要质疑;野史和杂史没有获得第一手史料,来源多为道听途说,不能让人信服。有的为了博眼球,哗众取宠,也不惜编造事实,更不靠谱。

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史书编纂可能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个别地方存在失真和不准确也在所难免。

也就是说,朱棣为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有意对史料取舍,对自己有利的史料进行放大,对自己有害的史料进行删减,美化自己丑化对手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民间流传的朱棣生母可能是朱元璋妃子的说法,也不一定是谣言。

不过推翻正史的说法,必须有详实资料,不能靠推理。无论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还是另有其人,都影响不了对朱棣的评价。

就像评价唐太宗一样,夺权手段并不重要,身份也完全不是什么大事儿,关键是看他在位的时候做过些什么。

参考史料:《明史》《明实录》《奉天靖难记》《广阳杂记》《国榷》《三垣笔记》《南京太常志》

参考史料:《明史》《明实录》《奉天靖难记》《广阳杂记》《国榷》《三垣笔记》《南京太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