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陈娥明:一位如“妈妈”般温暖的社区守护神

2022-03-04     广州日报

原标题:社区民警陈娥明:一位如“妈妈”般温暖的社区守护神

每天清晨,当珠海市香洲区碧涛社区从沉睡中醒来,就开始了新一天的热闹。拉着小车出门买菜的阿婆,牵着宠物下楼散步的阿公,忙着送孩子上学的年轻父母,蒸着肠粉、包子的早餐店老板……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一个身着警服的身影,她骑着一辆警用小摩托,从社区警务室驶出,到东家入户走访,帮西家调解矛盾,为老人买药送饭,与孩子打成一片……没错,她就是碧涛社区民警陈娥明。

是“抗疫先锋”,更是社区“守护神”

自2022年1月13日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中山坦洲、珠海香洲的暴发,再次拉响了珠海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钟。连日来不断新增的确诊病例,打乱了所有珠海人的计划。

面对珠海市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党委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珠海市、香洲区党委政府与珠海市公安局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与全体党员、民警、辅警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以最高站位、最硬措施、最高标准全力以赴开展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构筑起一道狙击疫情的坚固防线,展现了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是值得被珠海人铭记的当之无愧的“摘星人”。

陈娥明,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朝阳派出所碧涛社区民警,一位入警31年的警察“妈妈”,就是这批向“疫”而行的“摘星人”中的一员。

“暂时的封控是为了稳定疫情蔓延趋势,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很快战胜疫情,尽早解封!”尽管本次疫情来势汹汹,陈娥明的眼神中却始终没有流露过一丝畏惧。连日来,她一边深入一线耐心地安抚着社区群众的情绪,一边迅速围绕着群众核酸检测、居家管控、生活物资保障等开展碧涛社区在封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由于封控来得太突然,不少群众可能面临着家中储备食材不足的问题,加上被限制出行,心中难免不安。陈娥明认为,当下只有每天准时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有效安抚群众的情绪。于是,从手忙脚乱到忙中有序,从千头万绪到科学管控,陈娥明每天穿着一身严实且厚重的防护服,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人员排查与管理等社区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定时定点向封控区内的每家每户送上新鲜的肉、菜、蛋、奶等基础性物资。

“今天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了,我都忘记要喝水了。”已经忙活了一个上午的陈娥明,在刚刚为社工与志愿者送上温热的饭菜后,突然才意识到自己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一口水。她大口喘着气,又“咕噜呼噜”地往自己嘴里灌起水来。现年52岁的陈娥明,对比多数同龄女性,虽然依然算得上体魄强健,但对比自己年轻时,体力实在已大不如从前。在“食”的问题上,陈娥明每天不光操心着社区群众,还操心着封控区内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线防疫人员,只要一到饭点,陈娥明就会骑上派出所的小摩托四处奔走,只为向封控区内的工作人员送上新鲜热辣的饭菜,从早到晚,一日三餐——却唯独忘了操心自己,整整一个上午,竟连水也忘记喝。

是知心姐姐,也是警察“妈妈”

社区封控期间,少部分群众由于出行受限等原因,心中悲观、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距离他们最近的社区民警、居委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线防疫人员,往往会被迫成为“出气筒”。

“我没有很在意成为‘出气筒’这件事,如果非要说起‘出气筒’,我想这本身就属于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以往的社区工作中,我有时也会‘无辜挨骂’,但群众其实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心里苦闷,需要宣泄情绪,骂完就没事了。”陈娥明温柔且平静地说道,“他们都叫我‘警察姐姐’,也是因为信任我,把我当成一个知心姐姐吧。而且我穿着这一身警服,本身就有一种能使人安心的力量。”

陈娥明还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脸皮特别薄,也不善言辞。自从成为一名社区民警后,每天不得不围绕着许许多多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群众开展社区工作,时间一长,反而变成了一个特别能唠嗑,特别遭人“嫌弃”的啰嗦大姐。

入警31年的陈娥明,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已有十余年,由于长期工作繁忙,根本无暇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与照顾孩子,她只好带着孩子到派出所里工作。如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陈娥明的长子已满21岁,次子则满14岁,均已长成身高超过一米九的男子汉,但在陈娥明的心里,两名孩子始终是她最大的牵挂,是她永远长不大的心头肉。她心疼自己的孩子从小不得不比一般的同龄人更早学会自立,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她对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十来二十岁的年轻人格外包容,往往多出一份近似“母爱”的关怀。

据一名年轻的社区群众反映:“陈警官叮嘱我们要吃好穿暖的时候,就像一个妈妈一样关心我们。小时候大人教我们,要管警察叫‘警察叔叔’,但很少有大人会教我们,要管女警叫什么,叫‘警察阿姨’吗?我觉得可以管陈警官叫‘警察妈妈’,因为她关心我们的时候,就像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亲切。”

“脱下警服,我也是一名群众”

为了能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陈娥明坚持每天入户走访调查,下笨功夫、花大力气,勤走百家门,遍识百家人,熟知百家情。她还建立了多个社区微信群,只为时刻把握社区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需求,并在微信群中大力宣传防盗、防抢、防火、防骗、拒绝黄赌毒、疫情防控等事项,把碧涛社区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用心去守护。

“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脱下警服,我也是一名群众。”陈娥明认为,与群众打交道是一门艺术,需要细心与耐心,更需要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角度,用群众的思维去思考,才能真正替群众解决问题。

不久前,社区内有一名以捡废品为生的“钉子户”刘某(化名),时常将大量废品摆放在一楼草地上,存在较大消防隐患,加之因酗酒问题常与其他社区群众发生冲突,已被其他社区群众多次举报。为此,陈娥明特意与物业负责人上门了解情况,发现原来除了废品乱放的问题,刘某还与他的房东存在纠纷。刘某拿出一份自称已与业主女儿签订的租房合同,但业主不承认有过这样的续签合同,激动地说要全权委托物业及派出所,只求将刘某赶走,也不再收取他的租金。陈娥明见双方争执不下,便一次次上门为双方寻找解决方法。对于废品乱放的问题,陈娥明耐心教育了刘某,要求他写下承诺书,并给予他观察期。刘某听话照做,变得愿意主动收拾东西、及时清理废品,业主也便没再要求他搬走。

陈娥明是打心眼里热爱社区警务工作,并认为是社区警务工作成就了她,让她每一天都能朝着更好的方向一点一点进步。“孩子怕我辛苦,一直劝我早点退休,但我舍不得。”如果有机会,她希望在退休以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继续参加社区工作,把自己的社区工作经验与心得,传授给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我不觉得自己年纪大呀,我最好的年纪是50岁,就是现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治家

通讯员:陈瑰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4fc8b36ea8959cbfb7d2933ea4f3604.html







字画两会|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