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最近看到一条信息。
七岁女孩诗诗(化名)因为吃饭慢,被妈妈带进房间,用铁棍疯狂打了一个小时,最后抢救无效身亡。发生这一切时,亲生父亲就在一旁看着不敢管,期间,这位父亲多次要求送女儿去医院,均遭拒绝,并且被妻子打耳光。
因为一点不值得的小事,一位准小学生,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黯然凋谢在开学之前。
又是一个因为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发生的惨痛案例。
因为错了一道题,男孩被妈妈一巴掌扇在后脑勺,造成颅内出血抢救无效身亡;
因为与前夫争吵,湖南一个35岁女人,一把抓起4岁的儿子,从宾馆四楼扔了下去;
因为与妈妈发生争吵,福建五年级男孩被妈妈用数据线勒死;
因为丢失一只手机,男孩子被妈妈毒打致死……
这个世界是怎么啦?母亲,不应该是孩子最安全港湾和最值得信赖的守护神吗?
汶川地震资料中,有一张图片,每每看到都会心潮难平:
救援人员在废墟下发现了一对母子。母亲身体成拱形护住年幼的儿子,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身下的娃儿却毫发无损。一旁的手机屏幕上,母亲的留言还在闪烁:“孩子,如果你能活下来,请一定记得,我爱你!”危急时刻,年轻女子用生命诠释了母亲的伟大无私,用热血传递给孩子支撑一生的精神力量——母爱。
为人母,不仅仅是一种血缘联系,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刻进骨髓的爱。
事实上,很多母亲既是倾尽全力无私照顾孩子的慈母,同时也有可能是伤害孩子的刽子手!
在慈母与刽子手之间,只隔着一道小小的“情绪管理闸门”。
能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保持平静心态的,给孩子温暖的童年,阳光一样照耀着孩子一生;
不能控制负面情绪,将孩子当成出气筒,张口一骂,举手一打,就将过往的脉脉温情全部抹杀,成为孩子一生的噩梦。
事实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施暴的缘由,可能跟眼前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无关,而是跟自己内心的黑洞有关。
这个黑洞里,也许藏着:
对丈夫“甩手掌柜”的不满;
对婆家无界限干涉的怨恨;
对自身职业危机的恐惧;
对家庭负重解脱无力的绝望;
或许根本就是对屑小事物的不满……
这些负面情绪原本在隐藏在内心深处,忽然间被孩子某些不讨喜表现激发出来,然后,对生活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委屈,猛虎般呼啸而出,向着最无力反抗,不怕得罪,伤害后果最小的孩子发出致命攻击。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了他的一生。”
对孩子实施暴力,打死打伤是看得见的眼前伤害,更严重的是对孩子身心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施特劳斯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对美国806名2——4岁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未遭遇过体罚的儿童平均智商要比经常挨打的儿童高 5分。
他说:“那些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反抗或者逃跑的反应机制,而这些会影响孩子们的智力。打得越多,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很多家长认为打骂是“让孩子听话和进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事实却是,越骂,孩子越笨;越打,孩子越傻。因为孩子面临严厉惩罚,全部心思都用到戒备防卫和逃避方面去了,哪有心思思考对错?
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25,7%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漠;56.5%的孩子暴躁。打骂让孩子受起柔软的内心,用讨好或者对抗叛逆行为来伪装自己,心理渐渐变得扭曲。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回溯成年罪犯的人生轨迹,大多数童年肯定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要么被抛弃,要么被虐待,要么被忽视。
父母情绪化的任性行为,年幼时,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长大后,有可能遭到孩子的反噬。
还记得那个十二岁少年弑母案吗?
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12岁的少年吴某因为抽烟,遭母亲皮带抽打,吴某拿起菜刀,向母亲连砍20余刀,致母亲当场死亡。
父母的情绪是决定家庭幸福感的晴雨表;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人父母,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外,一定还要修炼一个平和的心态。
进家门请先切换情绪频道。把自己在职场和外面的沮丧失意,抖落在门外,换上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孩子;
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做事慢吞吞,洒饭,错题,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更没恶意,这是孩子发育阶段性的正常表现。如果保姆这样不耐烦,你也许会怒火中烧,出手教训或报警,可是临到自己头上,怎么就约束不住冲动魔鬼了呢?
给孩子一点空间。只要不涉及安全等问题,不妨给孩子一点自我做主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胡扔乱砸,疯跑疯闹;允许他把太阳画成方的;对孩子一身臭汗小花脸,付之一笑。有着充分自由的孩子,心灵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探索世界认知自己才会深刻,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允许孩子试错。家长控制过严的孩子,年幼时也许很乖很优秀,但随着慢慢长大,心理问题会慢慢呈现。无他,家长太过严苛,孩子失去了自由发挥和试错的机会,等到成年人再去犯童年来不及犯的错误,等来的就不是家长的呵护包容,而是整个社会的排斥,甚至法律的制裁。
请珍惜与孩子亲密无间的短暂黄金时光吧,自觉约束和提升自己,做一个智慧家长,对孩子温柔以待。
你会在人生秋天收到意想不到的丰厚回馈。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