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 | 一口东北话的老铁,怎么就成了内蒙人?

2019-12-08     那一座城

01 “比肉夹馍好吃一万倍”

很多城市,人们经常搞不清楚它的省份,

比如海边城市大连,竟然不是山东的。

再比如赤峰,怎么会在内蒙古大草原?

把东北话讲得贼溜儿的赤峰人,

怎么听怎么看,都应该是“东北银“。

有着这样身份困扰的并不仅仅是赤峰人,

还有赤峰人的灵魂美食——对夹。

图/那城粉丝@小笼包

你肯定会问,这货难道不是肉夹馍吗,

或者至少也该是驴肉火烧吧。

还好,没有说成是汉堡。

确实,同样都是面饼裹肉,

但对夹的面饼是酥皮,肉是熏肉。

“咬第一口时牙齿先破开脆皮,

咔吧一声,唇边立刻带有淡淡的烤糊油香,

然后再一气切开数十层软面,

一待得第一口合拢,

酥皮碎片、麦香面片以及熏肉精华

已经在舌尖混为一团,满口喷香。”

赤峰 | 一口东北话的老铁,怎么就成了内蒙人?

没错,《长安十二时辰》作者

马伯庸就是赤峰人,

这段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赤峰对夹》。

据说,马伯庸之所以写这篇文章,

是因为某天夜里他突然想吃家乡的对夹,

但外卖小哥也没办法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于是他只能效仿古人,画饼充饥。

当然,这饼不是一般的饼,

对夹的面饼,赤峰人称之为对夹皮儿。

在面团表面抹上一层

小米面和猪油做成的油酥,

烙出来的面饼便层层分明,酥脆可口。

中间的熏肉更是讲究,

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

用花椒、八角、香叶、白芷十余种调料,

炖煮五至六个小时,

接着再上锅熏烤。

图/《早餐中国》

最关键的便是这熏烤的过程,

一般店里会烧柏木或松木熏烤,

更讲究些的,

会用熬煮红糖的蒸汽来熏肉,

这样一来,熏肉在甘香之外,

多了清甜,肥而不腻。

只是这费时费料费工夫的做法,

今天已经很少有店家仍在坚持了。

虽然长得像肉夹馍,

但对赤峰人来说,

它有名有姓,对夹就是对夹。

赤峰姑娘王珞丹更是对它心有偏爱,

身在他乡,但冰箱里总会有对夹的位置,

她曾直截了当地在电视节目里说:

“它比肉夹馍好吃一万倍”,

这是赤峰人味蕾里的乡愁。

冬天的早晨,走进一间熟悉的对夹铺,

看着老板从炉子里取出酥饼,

用小刀破开小口,用竹夹准备往里塞肉,

你顺畅地插嘴,“老板,要半肥瘦的”。

图/《早餐中国》

牙齿咬破酥皮咔嚓咔嚓的,酥皮直往下掉,

面饼的绵软,再到熏肉的滑润,

丰富的口感和满嘴的麦香肉香,

这才是赤峰人眼中一个合格的对夹。

再来一碗蛋汤,

或者漂着虾皮香菜的小馄饨,

这样的早晨不能更得劲儿了。

这个馄饨有点大。图/那城粉丝@小笼包

对夹这个食物在外地基本很难吃到,

赤峰人想要吃对夹,只能回家。

而让出门在外的赤峰人更郁闷的,

或许就是张口说话时,

来自别人的灵魂拷问:

你是东北人?

02 你是东北人?

历史上,赤峰也确确实实是属于东北的。

赤峰曾经和承德一起归属于热河省,

即中华民国所划分的东北四省之一。

后来,承德划归河北,赤峰划归辽宁,

直到1979年,赤峰才归由内蒙古管辖。

而且按地理划分,赤峰就是东北的。

地理概念上的“东北地区”,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东北三省之外,

还包括内蒙古东部的

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

东北地区,不只有东三省。包括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也是包括了内蒙古东五盟。

所以不论方言,还是生活习性,

赤峰的东北味儿更重一点,

讲话自带东北大碴子味儿,

也正是这个原因。

赤峰属于东北地区,这是个真命题。

自从赤峰为划入内蒙古后,

赤峰到底属于内蒙还是东北,

一直是赤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属于东北,却离核心城市群很远,

属于内蒙,风头又远不及包头、呼和浩特。

当地人不禁担忧:

赤峰的未来在哪里?

03 赤峰的未来在哪里?

城市的未来,有时要往回看。

1774年,清政府在此地设“乌兰哈达厅”,

成为通往蒙古高原腹地的商旅转运站,

200多年间,

山东、山西、河北,

甚至京津地区的人贸易往来,

形成了这里九街三市的基础格局:

粮市、菜市、马市,

头道街、二道街、东横街、西横街……

英金河南岸的赤峰出现了。

1933年日本军机侦察航拍的赤峰老城。

汉、蒙、回杂居,

商业兴盛,文化交融,

溜肥肠、锅包又,

都出自头道街的宴宾楼。

当时流传一个说法,“松州东风宴宾楼,哈达街里属一流”,分别吃过松州饭店、东风饭店和宴宾楼,在赤峰就有吹牛皮的本钱了。

对夹,也正是河北人来到了赤峰,

将驴肉火烧的灵感注入了当地的哈达火烧,

成为了赤峰文化融合的见证。

图/《早餐中国》

遗憾的是,

在城市大发展中,

这一切都基本被抹平了,

仅剩的两座地标建筑“宴宾楼”和“支栋楼”,

也让位给了毫无特色的商住楼。

只剩下热乎的对夹,

还在每天清晨满足着赤峰人的味蕾。

宴宾楼的如今。

其实,这就是赤峰。

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

制玉工艺高度发展。

赤峰,就取名于这座红色山体,蒙语“乌兰哈达”,在这里发现的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红山文化。

出土的大型碧玉C型龙,

周身卷曲,毛发飘举,

堪称“天下第一龙”。

契丹文化、蒙元文化,

也都是赤峰特有的历史积淀。

辽大明塔,82米高的八角形十三层实心砖塔,历时千年仍保存完好。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草原红牛、敖汉细毛羊、

杂交高粱、杂交谷子,

都是赤峰人贡献的。

马伯庸、王珞丹,

也都是赤峰人。

这就是赤峰。

但或许由于自古边境战乱频繁,

加上历史上行政划分的几经变易,

让赤峰有点“犯迷糊”。

“东北人还是内蒙古人”

这个问题在自我调侃之外,

更多是对来路的困惑,和未来的担忧。

银河大桥连接着红山区和松山区。

其实,赤峰就是赤峰。

就像现在吃着对夹,

还可以选择来碗热乎的羊杂汤,

中原面食加上草原羊肉,

这股爽劲儿,

赤峰外的人很难懂。

赤峰这座城市,就跟对夹一样,

在外人看来,说不清是肉夹馍还是驴肉火烧。

但赤峰人心里明白得很,

这不是内蒙肉夹馍,

也不是东北驴肉火烧,

对夹就是对夹,

赤峰的对夹。

赤峰的未来在哪里?

东边白山黑水,

西边内蒙草原,

但赤峰人能不能不问西东,

而是问问自己:

赤峰的故事,

我要怎么讲?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2i-8W4BMH2_cNUgUz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