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老市区街坊排档跟网红游客店确实不一样

原标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老市区街坊排档跟网红游客店确实不一样

老市区里的街坊排档,吃到的菜跟游客店比,果然区别不小

BY小企9999

有段时间没吃排档啦。喜欢张罗饭局的热心人国宝哥在仁和路和老市区那些群里天天吵闹的伙伴们约了一局。

虽然有些做得比较粗犷菜,但口味还是不错的,很有早期吃排档的感觉。最明显的感觉是,这里跟厦门那些抖音小红书网红博主们晒的“美食”区别相当大!

仁和路在哪里?其实就是厦门轮渡邮局后面往八市方向走,那一段头尾未必够50米长的马路,马路上常有中老年人泡茶打牌。这家排档不像周边大多标榜自己老字号啦,厦门港啦,简简单单,一楼看着也没几个客人。但是楼上有好几间装修简单的包厢,几乎全满,听口音全是本地人。一下子就让我敏锐意识到:这是地道的街坊店!

卤腱子肉:冷切牛腱子肉,肉质不错纹理漂亮,蘸酱就是加了辣椒的蒜头酱,简单但也蛮有味。

白灼鲨鱼肉:冷吃的做法,不知道用的是什么鲨,皮的部位胶质丰富,稍微带点汤汁结冻的感觉。也是蘸酱吃的,我觉得这个大多数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喜欢,有成为网红菜的潜质。

面线糊:红葱酥绿蒜苗,非常地道的厦漳做法。浓稠度适合吃饱的需求,如果早餐吃还应搭配刚炸的油条。但是像我们这种排档酒局后面还会有很多菜,可以煮得不用那么实在,汤水多一点大家反而会更觉得更满意。

街坊店嘛,不会有“外菜莫入”的忌讳。同伴从八市走过来时,那家最有名的五香卷摊子上买的,用来搭配面线糊,比油条更壕,下酒也更合适,吃一块就可以举杯啦!

师公格鱼汤:这种鱼一般不过油煎,吃得就是原汁原味的清鲜。用脊骨和文蛤提味,感觉鲜味更浓但也不至于喧宾夺主。这种小鱼,肉质洁白细腻,但刺多,吃鱼肉时别说话要小心。

泡椒肉羹:泡椒味的厦门排档菜,更常见的是用来煮丝丁鱼,但这个五花肉片做的肉羹让我很满意,肥肉部分自带脆感,一点也不腻。不敢吃肥肉的人也不用担心,有纯瘦肉羹。泡椒味咸辣适度,结合后续的一大堆海鲜菜,这么安排是很好的调剂和亮点。

叉烧鳗鱼:没有叉烧酱的甜腻感觉,表层酥脆感强烈,鱼肉肥而无刺,太好吃了!

煎鯃鱼:酒还没过三巡,服务员端上好大一盆煎鱼。看起来稍微有点潦草。原来这是组局大哥自带的,体型比市场常见的大很多,请店里帮忙煎出来效果不好,估计厨师心情不太好。大家七嘴八舌开着玩笑,统一认识:看来以后吃排档还是不要倚熟卖熟,随便加菜会给人家添麻烦,打乱人家的节奏安排。

双壳蟹:个个满膏满仁,原来这个也是组局的大哥一早在八市选购后拿到店里屯着的。我就觉得奇怪,在排档碰到好螃蟹是有可能,但像这样一大盆百分百满分的效果实在太难得(几乎不可能)。

斑节虾:活的,煮熟后虾壳的明亮耀眼,掰开后虾肉洁白丝丝分明,传说中“肉眼可见的好吃”诚不我欺!

炸鱿鱼(软丝),每家受欢迎的排档一般都有几个做得手熟且有特点的排档菜,这道就有资格入选。火候除了得很到位,鱿鱼也不至于煮得过熟过老,口感有层次,闻着有焦香有油香,吃着满嘴鲜香。非常好!

煎带鱼:这种带鱼不是厦门土著追求的“本港”,但是胜在肥厚肉多,作为下酒菜或者请外地朋友吃效果可能比“本港”黑眼睛小带鱼效果更好。

酱油水杂鱼:在厦门好像没有那一顿排档不做酱油水,相对于其他排档,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分量大,口味反正大家差不多。

蒸土石斑:石斑鱼本身肉质比较结实,如果体型偏大,清蒸就难以做到内外兼顾的嫩。但是排档嘛,又不能要求像高级餐厅那样片肉蒸,好在鱼的鲜度够,整条观感也比较好,蒜瓣肉的质感如果用来请对蒸鱼火候要求不太高的朋友没问题。

蒸包菜,做法粗豪但比较少见,白菜叶自己揭下来蘸汤汁吃,还不错。

总而言之:这样的排档,从餐厅的气质和菜品的卖相口味各方面,显然跟那些网红博主们推荐的网红餐厅有显著不同。但是,要是让我来推荐,我更愿意建议选择这种本地人爱去的社区街坊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