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同事借了20万?我居然毫不知情!竟是...

2023-05-17   厦门吃货王

原标题:找同事借了20万?我居然毫不知情!竟是...

看到同事

在微信上和“我”聊天

甚至借了20万给“我”

但我浑然不知

近期,在厦门发生的真实事件

究竟发生了什么...

冒用他人微信诈骗

同事上当

就在近日

翔安法院审结了一起偷登他人微信

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

‘案件回顾’

被告人王某通过某网络游戏与蔡某相识,并相约至蔡某处游玩。期间,王某得知蔡某的微信账户、微信密码等信息。

期间,王某听蔡某说,其有个同事的老公很有钱,于是王某就产生了“邪念”。

此后,王某使用蔡某的微信账号。冒充蔡某编造朋友出车祸、亲属生病住院等理由,通过蔡某微信骗取蔡某同事钱款20万余元后转入自己账户,用于偿还债务及个人花费等。

某日,蔡某上班期间发现同事在与自己的微信号聊天,询问同事后发现有人冒用自己名字在骗取钱款,遂与同事一同报警。

原来不止蔡某

还有多名网友都被王某骗过

假借手机真盗窃

密码泄露风险高

经查,王某在借住另一名网友赵某处时,曾以让赵某煮面给自己吃为由支开赵某。而赵某只是想着她还没吃饭,于是便去煮面。王某在此期间,找赵某借手机偷看到赵某的支付密码,将赵某支付宝账户内的一万余元偷偷转走。

被王某伤透心的还有其他几位网友,他们对自称成功人士的王某没有太多防备,万万没想到短暂的相处后自己的支付账户的支付密码和社交媒体的登录密码就被王某掌握,并用于非法活动。

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王某一人身犯两罪,依法应当数罪并罚。被告人王某最终因犯诈骗和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法官提醒

网络交友要谨慎,不要轻易通过陌生人添加好友申请,更不能在陌生“好友”面前透露自己的支付密码。

在使用电子账户付款或登录个人社交账户时要注意遮挡密码,借手机给陌生人使用时不要轻易让手机离开自己的视线,莫让一时的粗心大意酿成苦果,一旦发现个人财物被盗被骗,请注意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

诚然,微信软件是个

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社交软件

却时常会被不法分子

钻了空子犯罪

但有些软件,却弊大于利

5月16日(昨天)

南京警方发布紧急预警:

使用的设备有没有安装

以下软件,速删!

警方紧急预警:

速查,赶紧删除

如今,犯罪分子将服务器从境内转移至境外,将通讯工具从大众软件改为境外密聊软件或境内小众聊天软件,将作案设备从传统“伪基站”改为使用“猫池”(Modem pool)、GOIP 、多卡宝、VoIP等,这类利用新空间、新设备实施的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技术性极强,增大了案件查办的难度。

以下软件

密聊猫

纸飞机

蝙蝠

事密达

海鸥

密聊软件,因其加密通讯的私密性强,尤其是“阅后即焚”的功能,为犯罪分子销毁犯罪证据提供了便利,使密聊软件成为“灰色地带”。

不法分子在密聊软件上通过花言巧语哄骗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等内容,使其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甚至犯下“帮信罪”。

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作为刑法第287条之二,其中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警方提醒

切不要因为一时贪念而把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U盾及对公账号、手机卡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出借或出售他人,以免成为网络洗钱犯罪的帮凶,让自己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以免给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不良影响。

发现非法买卖身份证件、银行卡、手机卡、对公账户、U盾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维护健康良好的网络金融环境!

比起“帮信罪”

更加常见的

是网络诈骗

常见网络诈骗套路

01. 免费皮肤“大陷阱”

现在很多未成年人玩游戏,特别在意“皮肤”。于是有骗子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利用小孩子单纯的思维,以及不敢与家长沟通的弱点,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各种主动来搭讪,说有免费的皮肤可以领取,随后让你先扫码、再解冻的,统统都是骗局!

02. 红包返利“杀鱼盘”

骗子通过某短视频网站、微信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很多人就会信以为真,被拉入群。

骗子先以高额利益为诱饵吸引,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骗钱,当骗局被识破,就马上将对方删除或拉黑。

这世上哪有什么好端端就给你发红包返利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你手机里的钱钱而已!

03. 假“解除防沉迷”骗钱财

现在未成年人想玩游戏却又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总想找个办法破解。于是骗子就以解除游戏防沉迷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进而对绑定银行卡财产实施转账、骗取钱财。

别老想着破解防沉迷,破解的结果,往往就是游戏也没玩上,还损失了一大笔钱!

04. 假明星发“假福利”

现在很多人喜欢追星,特别相信偶像的话。骗子们一般会分工合作,或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有的冒充明星,以免费送福利为诱饵;有的扮演经纪人或粉丝群主,诱骗赚钱,一步步进行诈骗。

常见的诈骗方式还有伪装明星要求粉丝应援打榜、进入明星粉丝群收费等形式。

明星哪有那个功夫,到处聊群,给你送福利啊!

小爱君温馨提醒

涉及金钱交易

不论是熟人还是网友

都要保护好个人信息

谨慎谨慎再谨慎

不要抱着贪小便宜的心态

避免上当受骗

▍整合来源:厦门日报、南京警方、现代快报以及网络,编辑:陈狐狸

▍所有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务支持:瞿燕飞律师/王欣律师 福建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

先看后赞,人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