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无论是王宗贵族还是帝王将相,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都会将身前的荣耀带入地下。这导致大部分古人的墓中都埋藏着一些珍贵的陪葬品。然而,随之而来的盗墓风潮使得古人为了防范盗墓贼采取了各种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这场生死之争,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古人在防盗上发挥了聪明才智,想出了各种奇葩的防盗措施,其中一些在现代看来简直是弱智的表现。
在介绍那些死后还在墓碑上哭穷的奇葩墓主人的创意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点小知识。在民间,我们把墓也叫做坟,但在古代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先秦时期,人们把不留地面标志的才叫“墓”,表示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个本是古人死后表达的本意,后来发展成了子孙后代思慕先祖的地方。为了能够知道是哪个地方,于是就弄起了封土堆,后来就变成了坟。慢慢地,厚葬的风俗也兴起了,古代亲人过世,都会给死者陪葬一些好吃好用的东西,这在古代的民间叫做“宝物”。发展到最后,陪葬品琳琅满目,甚至连帝王都有人被拿来做陪葬,这也让那些贪婪的盗墓贼看到了机会。
回到正题,古人为了防盗采取的墓碑上哭穷的防盗措施,原本是提倡薄葬的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将无地面标志的墓称为“墓”,表示埋到地下就没有了,体现了古人死后想要表达的本意。后来演变成了思念的象征,即朝朝暮暮,把“墓”表达为子孙后代思慕先祖的地方。为了能够知道是哪个地方,于是就弄起了封土堆,后来就变成了坟。厚葬的风俗也慢慢地起来了。在古代,亲人过世时会给死者陪葬一些好吃好用的东西,这在古代的民间叫做“宝物”。发展到最后,陪葬品琳琅满目,古代帝王甚至拿人来做陪葬,这也让那些利益熏心的盗墓贼起了贪念。
在盗墓风气严重的时代,为了防盗,古人发挥了聪明才智,想出了各种奇葩的防盗措施。其中一种最为奇葩,在现代人眼里那就是弱智的行为。古代最有名提倡薄葬的人物之一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遗训要求死后“无藏金玉珍宝”,但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话而已,目的是让市面上的盗墓贼不要惦记他的坟墓。然而,曹操本身是一名摸金校尉,说这番话实际上是为了掩人耳目。最终,他的墓被盗,留下了一个72疑冢。
不过在古代,确实有些人能够将防盗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汉魏时期,有一位名将张詹得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下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白话文表达的意思是:“我用的是最低档的棺材,没有穿金缕玉衣,没有金银财宝,甚至没有玉器、铁器、瓷器。”这位将军哭穷的手法,实际上是在提倡薄葬,希望能够阻止盗墓贼的前来。而这位将军的墓地在两百年后被盗,里面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奇人李世民,即唐太宗。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公元649年,7月10日驾崩,葬于昭陵。由于唐太宗是皇帝,陪葬品肯定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而且他的陵墓是唐18陵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武则天的陵墓没有被盗,其他的皇陵群都遭到了盗掘。而罪魁祸首正是盗墓贼温韬。唐太宗为了防盗,在墓碑上刻下一段大气磅礴的文字,表示自己用的是最低档的土木形具,没有金银、人马、器皿。这些话虽然冠冕堂皇,但最后温韬盗掘的时候,却带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字画和古董。
各位看官,这些历史上的奇葩防盗措施让我们不禁感叹,古人在生死面前也有着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比较奇葩的防盗措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