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14年7月10日,整个上海城都笼罩在阴沉的阵雨中,但偏高的气温却让城里略显闷燥。
在这样糟糕的天气里,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门口,却聚集了数千人。
他们有的身着西装革履,有的只是便服常装。但焦躁忧郁的表情,竟都出奇地统一。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一起保险集资诈骗案,首次开庭。
这些到场等待的人中,大多是受害人或者亲属。而该案主犯陈怡的母亲林女士,也在人群中。
只见她满面愁容,对在场的人,不断重复着一句话:
“她以前不是这样的人....不是的....”
看着悲伤痛苦的林女士,一些人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难道陈怡被冤枉了?
然而当法院开庭后,大家才感觉似乎“小觑”了,这位柔弱的美女高管:
卷款5亿人民币逃亡海外、公司账目被尽数毁坏、资金流向成谜、数千名保户将血本无归。
可她的母亲林女士,为什么会认为女儿不是“这样”的人呢?陈怡又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数千名保户的血汗钱,还能追得回来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保险女高管的生活中,来一探究竟吧。
生于改革、其行“开放”
一部《鸡毛飞上天》,几乎涵盖了整个浙江的改革开放历程。
从最初的公社年代,到自由市场竞争的辉煌,让大家看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活力。
而陈怡,便出生在这个“公社-企业”的变革节点—1979年。
陈怡的人生和陈江河很像,自幼破碎的家庭都没有打垮他们,反而让他们养成了独立乐观的人生观。
她喜欢交朋友,这也让陈怡从小就养成了能说会道的性格。
不过,陈怡的人生比陈江河要稍好一些,因为她在母亲的帮助下,还是成功接受到了教育。
可前往学校的陈怡,却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主要是因为,浙江在改革的环境下发展迅速,其中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这些人的条件,远超普通人家许多,陈怡的同学和老师中,便也存在着这样的人。
靠着自己的能言善道,柔弱温和的外表,陈怡游离于这些上层人群里,还从中有了不少收获。
可把心力和时间,都花费在迎合别人后,陈怡的学习就开始一落千丈了。
最终在高考的浪潮中,她只考取了上海的一个专科院校。
虽说只是专科学校,但陈怡的母亲还是主张,女儿要去入学。
在多番的努力后,母亲成功将陈怡,送到了上海这所学校报到,并帮她调剂进了校内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
当时已是千禧年后,计算机应用在国内是一个热门行业,而且院校又在改革前沿的上海。
如果陈怡能够刻苦攻读,那未来在上海,也必然能够闯出一番事业。
然而,陈怡来到学校后,又开始了先前的交际活动,她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外交往中。至于计算机的基础学习,则被她全部抛诸脑后。
因此在陈怡毕业时,她没有被一家计算机公司录用,无奈只能前往当地一家中外纺织贸易公司任职。
该公司的工作,与陈怡的专业,并不对口。
可言善辩的陈怡,似乎天生就有“职场天赋”,她在公司内与同事打成一片,靠着“拾人牙慧”,来不断充实自己的见识和思维模式。
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陈怡找到了新的商机。
原来,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里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是最前沿的。
何况,陈怡所在的公司,还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
在与公司同事们的交流中,陈怡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我国保险行业,将在“经纪人制度”的影响下,进入高速发展期。
抱定了这样的想法,在2004年时,25岁的陈怡辞去了外贸公司工作,毅然选择应聘,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
也由此,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保险生涯。
保险新星、“翻身”创业
不得不说,陈怡的眼光确实毒辣。
在“经纪人”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保险行业,进入了急速扩张期。
伴随着保险行业发展的,是人民大众对于行业的逐步了解,从最初的“不知所以然”,到京沪等地出现“上险热潮”。这对于保险行业,就是一种质变。
陈怡作为这股热潮的“前瞻者”,那自然也不可能在浪潮中落于下风。相反,善于交际的他,一直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
在当时的年代,购买保险的人,几乎都是上层人士的专属。
毕竟只有这些上流人士,才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保险投资。
那些从商的上层人士,往往会更具经济层面的“居安思危”思维,他们只需粗略计算保险的回报率,便会投入大量资金,为自己的事业和人身上险。
因此推销保险,对于擅长交际的陈怡来说,可谓得心应手。这是她从学生时代,就一直积攒起来的经验。
在与客户交流时,陈怡总是能够说服他们,出资购险,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一颗新星。
在别的经纪人,还为了千元保单,而疲于奔波时,陈怡已经可以通过电话,轻松谈成万元大单。
她过人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安泰人寿保险公司的重视,公司上层开始重用这位不足三十岁的职场女性。
陈怡也借此开始认识到更多的保险行业“套路”,其涉及的保险种类也愈来愈广。
在保险从业的经验增益下,陈怡开始在业界内渐渐登高,这就好像《鸡毛飞上天》的陈江河一样。
在行业内的多番摸索后,她终于迎来资深式的质变。
不过在这时候,“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
客户,往往都是掌握在各个保险经纪人手上,换句话来说,这些客户更多的是倾向于经纪人,而不是某一家保险公司。
这种行业局面下,一些精英级的保险经纪人,便开始萌生出“不甘寄人篱下”的心理,对于原东家就会开始提出很多要求。
可作为东家的保险公司,面对经纪人的这种“要挟”,怎么会一味妥协呢!
所以,经纪人和保险公司的矛盾,开始变得越来越深。
此时正值2007年,保险公司开始呈现出“龙头竞争”的局面,整个市场都被重新“血洗”了一遍。
小型的保险公司,已经被并购,或是走向了末路。
当整个市场,都归属“龙头”们后,公司对于经纪人的分红,也基本走向了模式化和统一化。
所以,这些经纪人们,无论如何跳槽,所得到的待遇,都是大同小异的。
这让,不少经纪人,最终只能选择向保险公司低头。
然而,陈怡面对这种窘迫的局面时,竟然找到了“破局”点。
原来,保险市场不断收缩后,市面上开始模仿欧美保险业,出现了保险代理公司。
“保险代理公司”,就仿佛是“保险经纪人”的加强版一般,他们做着与经纪人一样的保险代理工作。
但是所代理的公司,却并不局限于一家。简单来说,一家代理公司,可以同时代售多个保险公司的产品。
陈怡在保险业内,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她对于保险行业的业务线,十分熟悉。
所以在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收割”经纪人时,陈怡选择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那就是开办保险代理公司。
不过,初创一家全新的保险代理公司并非易事,不仅要投入大量精力与人力去办理相关证照,还要花费大量财力,去取得各大保险公司的信任。
“高精力、高人力、高财力”,如此“三高”的门槛,让力量单薄的陈怡,只能望而却步。
陈怡在权衡利弊后,陈怡最终选择“移花接木”的创业方式,即靠着注资小公司,来获得现成的代理证照。
在一番搜索之后,陈怡盯上了一家,注册资金仅有50万人民币的小型代理公司——泛鑫。
这家名叫“泛鑫”的保险公司,不仅规模小,股权结构也很简单,仅有原始股东两人。公司的接手难度大大减小,更易于被陈怡掌握。
同时,陈怡在准备创业的这一段时间里,保险市场还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洗礼。
整个市场都呈现出低迷态势,甚至一度达到谷底。这对于陈怡而言,正是创业的好时期。
因为保险市场,不可能永远低迷下去,它必然会有回升的时刻。
按照“股票术语”来说,陈怡就像一位准备“抄底”的股民,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2009年,在保险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她号召了六名与她一样的销售精英,一同辞职,并共同加盟到泛鑫保险代理公司中。
2010年7月,在这些销售精英的注资下,泛鑫于上海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上海泛鑫江苏路营业部。
这在当时可是新鲜事,毕竟市场低迷,大多数代理公司都是走向“关门落幕”,而泛鑫却反过来“开门大吉”,让不少保险公司都为之惊叹。
泛鑫崛起、陈怡的层层“包装”
可陈怡留给一众保险公司的,却不只是“惊叹”而已,还有无限的景仰。
原来,在陈怡的团队加盟泛鑫后,泛鑫在市场逆流中,爆发出了惊人的涨势。仅仅一年的时间,公司保费收入便翻了十倍。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业界传说,但泛鑫的神话远远不止如此。
在2012年时,陈怡带领着泛鑫又完成了新一轮的增长,创下年收4.8亿元的新高。
借此,泛鑫成功登上了“上海第一保险代理公司”的交椅,与泛鑫合作的保险公司,也越来越多。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泛鑫的运气使然。如此快速实现质变,其实是看似毫无攻击力的陈怡,在背后运筹帷幄。
首先,是客户群体的维护。
陈怡及其所带领的精英团队,先前基本都是各大保险公司的“销冠”,他们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普遍是各行各业的上层人士。
陈怡抓住这一点,让团队将客户群体全部共享到泛鑫这个平台中,由此结成了一个庞大的中高端客户层。
建立庞大的中高层客户网后,陈怡带人在这其中,投下了所有心血。
小到实地会谈的端茶倒水,大到员工直接到家服务,这些都正是中高端人士所喜爱的服务核心。
简单来说,陈怡让泛鑫的代理保险服务,直接比肩五星级酒店的招待服务,由此稳住了大批客户。
在稳定了这些客户之后,泛鑫又进而推出,高端化保险的概念。
正如前文所说,中高层人士,往往会更具有经济层面的“居安思危”思维。所以陈怡抓住这一机会,将保险的周期和金额不断提高。
甚至,她还对外宣称这些是高端化订制,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套餐。让不少客户纷纷掏钱买单,为泛鑫创收无数。
最后,陈怡还革新了保险代理公司员工的形象。
这虽然听着有些夸张,但陈怡确实做到了。
不同于其他保险公司“兼收并蓄”式的招聘,陈怡所招收的员工,大多都是高校毕业生,这让泛鑫公司在客户圈的名声极佳。
因为大家都认为,其他保险公司员工参差不齐,可泛鑫都是正经大学生,这是一种正规化的标志。
另外,陈怡还会花心思,对这些员工进行包装。
对此,陈怡亲自解释道:
“如果一个团队都是比较高端的人,那么其他高端人士,加盟到这个团队中,也不会觉得掉价。”
而这种看似高成本的员工包装,让外界认为泛鑫,一定是一家资金量充足且实力雄厚的代理公司。
这也吸引了无数新客户团体,让泛鑫拿到了许多保险套餐的代理权。
真实的保险套路
然而,以上这些高明的策略,其实不过是陈怡的障眼法罢了。因为泛鑫的赚钱,根本就是靠着“损招”支撑。
首先是,陈怡对外宣称的“高端化”订制,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高投入和高时长的保险理财,并不对冲货币贬值。
许多人往往是在钱最值钱的时候,买入保险,却在钱不值钱的时候获得分红。虽然资金数量上有所变多,但其实实际价值并不对等。
除此之外,泛鑫在保险代理上,也存在欺诈行为。
因为泛鑫,推出了不少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套餐,但却将这些方案吹嘘成各大保险公司的销售方案,让客户们纷纷解囊付款。
这时,泛鑫公司会与客户签订两份合同,一份是委托代理合同,一份则是针对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合同。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客户款项与信息。
然后,泛鑫公司就会拿着客户的信息与款项,到各大保险公司买成另一种理财产品,进而从中赚取大量差价。
在递交客户信息时,他们会故意将联系方式,改成泛鑫员工的电话。
这样,泛鑫公司就能成功应付,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而被保险的客户对此却一无所知。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
那泛鑫的员工,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为什么还敢顶风作案呢?
针对这一问题,就要说到泛鑫的招聘方式了。
陈怡制定的招聘计划,让泛鑫的底层销售,几乎都是保险界的“小白”。
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犯法了,就算知道也不清楚如此行为的后果,所以,大家才大胆助“泛鑫”为虐。
更令人震惊的是,陈怡制定的这一套诈骗方案不止面向客户,她还顺带把保险公司,也一起骗了。
原来保险公司会与各代理公司,有所谓“佣金返点”,简单来说,也就是保险公司,给予代理公司的一种销售激励。
可陈怡,却成功找到了其中的漏洞。
泛鑫会将这些返点,冠以虚假的客户身份,又一次投入到购买保险套餐中去。这样,泛鑫就能拿到越来越高的佣金返点,而且还能坐收保险收益。
由此来看,泛鑫公司在代理中,可谓是“损招”频出。
也是借着这些损招,它在上海越做越大,吸引到更多的投保客户,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中。
然而这种良性循环,是在资金链不断裂时才能完成,若是资金链一旦断开,直接会被打入深渊,无法翻身。
简单来说,泛鑫能够盈利的基础,就是靠着源源不断的客户投保,用后来客户的资金,来偿还前期客户的收益。
但上海的保险市场是有限的,泛鑫终会出现客户逐渐“凋零”的情况,届时它将会迎来灭顶之灾。
凋零暴雷、卷款外逃被抓
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作为掌舵人的陈怡十分清楚,所以她开始积极寻找起脱困办法。
眼看,后续资金已经开始衔接不上前段亏空,泛鑫破产的结局,已近在眼前了。
然而,陈怡并不能像正常法人一样申请破产,因为泛鑫的资产积累,是来源于合同欺诈。
如果泛鑫一旦崩溃,那陈怡将会直接成为被告,面临着巨额的资金偿还以及罚款。
所以,陈怡果断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横竖都要面临入狱,那何不趁机“搏”一把呢。
在2013年3月,陈怡卸任了泛鑫总经理一职,并开始查询数十个国家的移民政策,着手准备起了自己的逃亡大计。
在陈怡卸任的这段时间,泛鑫则由陈怡的情夫江杰,暂时执掌泛鑫大局。
但说是“执掌”,其实也不过是苦苦支撑了,只求能够让泛鑫撑到,陈怡的新计划来临。
然而,或许是江杰的才能有限,又或是亏空实在太大,在2013年6月时,泛鑫的资金链开始出现了大面积断裂,不仅客户分红难以兑现,就连员工工资也成了大问题。
2013年7月24日,陈怡和江杰只能将一切计划提前,他们将巨额资金转移到香港,然后携带近百万元的资产,坐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
到达香港待了4天后,陈、江二人在此地,将资金进行了支取。并通过电话,暂时稳住国内泛鑫员工,让泛鑫再表现出些许活力,以此为二人的逃离争取时间。
可就在他们二人出走后,泛鑫便彻底失去了主心骨,不少保险公司开始提出终止合作的要求。
如此大规模的“断交”,让银保监会意识到,泛鑫可能即将出现大问题,由此开始了对泛鑫的审查。
可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银保监会发现,泛鑫利用“阴阳合同”,骗取客户与保险公司的保险金,还顺藤摸瓜发现,泛鑫资金链已然断裂。
这在当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保监会当即将情况上报到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经侦支队。
经侦大队接警后,迅速对泛鑫的情况进行了解,并控制了一干负责人。
从他们口中,警方得知陈、江二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回上海了,意识到陈怡很可能已经潜逃海外。
就这样,一张红色通缉令下发到了数十个国家,要求他们协同追查陈怡、江杰二人。
而在红色通缉令发出时,陈怡与江杰已从香港来到斐济,其间还在韩国进行了转机。
不过,红色通缉令发出的很及时,二人仍在斐济境内。
对此毫不知情的陈、江二人,在斐济停留一段时间后,便准备从斐济出发,前往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
而那,也正是二人的最终目的,他们计划在这个小国度过余生。
8月19日,就在二人即将登机时,斐济警方在机场扣留了他们。
起初,陈怡还以为是护照出了问题,可斐济警方将他们拘禁后,直接告知了他们真相。这让陈、江二人,彻底绝望了。
最终,在上海警方的引渡下,他们二人被重新带回了上海,接受审问。
尾声
在陈、江二人出逃时,泛鑫账面上,粗略可算出有近五亿人民币的亏空,所以圈子里风传:
“陈怡带着五亿逃跑了!”
面对这一留言,陈怡显得十分无奈,她摇了摇头道:
“如果当初有五亿,那泛鑫不会倒,我们也不用跑了....”
原来泛鑫,正是因为这五亿,走向的末路。
陈怡在出逃时,带走的金额是五千万元港币,以及数百万元的随身财物。这一说法,得到了江杰的认同,二人对于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这也便有了文首的情景,上海法院对此案开庭进行了审理。在绝对事实和证据面前,二人都低下了头。
2015年2月,陈怡因情节严重,被法院当庭宣判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后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而江杰作为从犯,则被宣判无期徒刑(后改15年有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然而由他们二人引起的风波,却并没有完结。
包括阳光保险在内的六个保险公司,受到牵连和冲击,三千多名保户面临“维权难”的问题,其造成的损失亏空,高达到七亿元的天文之数。
同时,保险行业也因此受到冲击,直到如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陈、江二人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