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岁到59岁,古城济宁有何魅力,让诗仙李白在那生活了23年?

2022-04-12   泪落半夏天

原标题:从36岁到59岁,古城济宁有何魅力,让诗仙李白在那生活了23年?

唐朝是汉语文化鼎盛的时期,从公元618年建国——907年灭亡,距今有1402年的历史,文治武功都有一定的建树,文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文字华丽优美、意境深远的唐诗。

按诗的风格来定义,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浪漫派、现实派……众多流派的诗人里,李白的“关注度”最高、成就也最大。

豪放不羁的李白,不止一次得罪过当朝权贵,逐渐被边缘化的结局使他愈发淡泊名利,只能寄情山水,把聪明才智用到写诗上。

绰号“诗仙”的李白,在36岁时从湖北安陆举家迁移到了山东济宁,足迹踏遍了12县市区(济宁一共12个县市区),每到一处,总会留下原创诗句流传后世,如果再喝上两盅,则更能体现他浪漫、豪放的本色: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地处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有什么特殊魅力,能让李白一待就是23年?

首先是济宁的文化资源丰富,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除了孔子以外、孟子是济宁邹城人、曾子都是济宁嘉祥人,浓厚的文化气息符合李白的“人设”。

其次,李白的很多亲戚都是济宁当地的官员,他的六叔是任城县令、兄长任汶上县令、族弟是单县主簿、从祖是济南太守……

数量庞大的“亲友团”都是济宁人(或在济宁工作),让李白对济宁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留下来还能时不时地跟亲戚朋友聚会,开个party,畅聊理想、人生,进而激发创作热情,多写几篇原创唐诗,赚点稿费,何乐而不能呢?

不光是为了写诗、寻亲,修炼剑法也是李白留在济宁的另一个原因!

晚唐时期的明君唐文宗李昂,总结唐代三绝: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还有就是裴昊的剑法,李白不光会写诗,对剑法也有一定的造诣,为了修炼提升剑道,他主动向生活在济宁的裴昊求教,还专门撰写了一首《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济宁当地的太白楼、浣笔泉、竹竿巷都是李白在济宁生活、工作过的见证,直到700多年后,太白楼又吸引了乾隆皇帝的瞩目,50多岁的弘历,在1765年,重登太白楼,完成了年轻时瞻仰前人的夙愿,并留下一首名为《登太白楼作》的诗——

古城济宁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李白长期居住的主要原因,何况他有很多亲戚都在当地工作,让他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他从36岁到59岁,一直都在济宁生活,难怪他称自己是济宁人(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