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死后庙号是太宗,为何魏征在他活着时候就有谏太宗十思疏?

2022-07-01     历史新视角

原标题:李世民死后庙号是太宗,为何魏征在他活着时候就有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份奏折,先后有四折,这个是第二,大概作于贞观十一年(637),写作的目的是希望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这份奏折的写作背景是在李世民攻灭东突厥,高昌,吐谷浑,臣服薛延陀,获得天可汗的称号之后,李世民心生骄逸,自满自大,先后营建很多宫殿,又迷信方术,四处巡游。为此,魏征为了劝谏李世民垂拱以养民,希望他汲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谨慎治国,不能骄奢淫逸,奏疏上去以后,李世民觉得很不错。

因为皇帝的青睐,这份奏折名气很大,当时称为论时政第二疏。不是现在大家知道的《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这个名字是后来的人给起的标题,实际上不太严谨。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当时魏征是不会起这样的名字来给李世民上书,虽然自古无万岁天子,但是给一个活着的帝王上庙号,无异于诅咒他早死。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不管李世民多开通,魏征胆子多大都不会这样玩。其实当时只是上了一个奏折,没有标题,毕竟臣子给皇帝奏折又不需要先起标题,又不是命题作文。臣子的奏折也都务求言简意赅,直扑主题,而不能乱七八糟啥都说一遍,这样对皇帝来说是一份煎熬,全国那么多,臣子那么多,说一通废话,你想累死皇帝?

所以,当时魏征没有起名字,而后世起的名字也不符合当时情境,魏征死在李世民前面,根本不会知道皇帝庙号,给他的奏折里面写上皇帝庙号无异于画蛇添足的事情。后续,奏折上了以后,李世民亲自回复了魏征,也就是《答魏征手诏》。即使诏书下了,李世民表示要改,不过皇帝依然我行我素,还咋样还咋样,对此,魏征两年后再次上书。

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这次奏疏更加直白,明确指出李世民当时作为不如即位初期,李世民再次表现出纳谏如流的态度,把魏征奏疏录到屏风上时常观看。

4年后,魏征病逝,李世民感觉失去一面镜子,谥号文贞,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同年,魏征画像录入凌烟阁,而因为这一段故事,魏征和李世民成就一个从谏如流,一个敢于直面君王的一段佳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1a4a27082d056d73def26df4017c0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