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马的前世今生

2019-08-28     新世纪体育报

“敢犯强汉者,虽远必伐。”

汉武帝的冲冠一怒,成就了流传千年的“天马”传奇。

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 ,张骞西域归来报告,“在匈奴西南, 在汉正西, 去汉可万里。多善马, 马汗血”。

西 安,国宝“鎏金铜马”,以大宛汗血马形象创造的。

彼时,汉地缺马,尤其缺好马,与游牧民族的对冲,往往处于下风。大宛出产汗血马之说,令汉武帝心驰神往。

元鼎四年 (前113) 秋, 敦煌囚徒“暴利长”捕获一匹汗血马,献于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对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获好马之后,决定与大宛国交好,以期改良本土马。

强汉百余人的使团带着黄金和金马,浩浩荡荡出发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宛国不仅不肯交换, 竟然还劫杀了汉使, 抢走了金马。

是可忍,孰不可忍。

汉武帝决定“威德布于四海”,派李广利率大军西征大宛,首战因战线太长, 后勤供给困难,失败告终。汉武帝再次组织远征,迫使大宛允许汉军自行选马, 并俯首每年向汉朝选送良马。

当时的汗血马长什么样呢?《太平御览》曰:西南大宛有马, 其大三丈, 髯至膝, 尾委地, 蹄如升, 踠可握;日行千里, 至日中而汗血。

据称,汉朝此役从大宛选汗血马3000多匹,经长途跋涉,回到玉门关时,仅剩1000余匹。

汉武帝在长安城设御马厩,以安置汗血马,并作“天马来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咏之,由此,汗血马在石窟、器皿中凸现而飞,在战场上四蹄生风,在史诗里跳跃起舞,威名广布天下。

“崚嶒高耸骨如山, 远放春郊苜蓿间。 百战沙场汗流血, 梦魂犹在玉门关。”关于汗血马走上战场上的记载,可以从唐彦谦《咏马二首》中管中窥豹。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铜奔马”。

据考证, 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的铜奔马, 就是根据西域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载“(吕)布有良马名曰赤兔”,吕布死后,赤兔马由曹操赠予关羽,赤兔马也就是汗血马。而小说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红马就是汗血宝马。

据历史记载,除了昔日的大宛,汗血马进入中原汉地的地域扩大了。例如,《魏书・世祖纪上》称位于大宛西北的者舌国“遣使朝献,奉汗血马”;《隋书・炀帝纪上》记载西突厥大业四年(608年)向隋贡汗血马。《丛书集成》称“吕光太安二年,龟兹国使至,贡宝货奇珍、汗血马”。

而龟兹国位于今日之新疆,可见,汗血宝马的产地已经多样化。当时的汉地,是不是开始繁衍汗血马并掌握了相关技术,世纪君未闻有详细记载。

广州,汗血马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及之前,史书中可见西域向中原王朝进贡汗血马的记载,不过前后,更多的是更广泛的称呼,如天马、西域马、良马,等等,而且进贡马匹数量多语焉不详。

这就导致,在判断汗血马在中原王朝是否实现了本土化,或者汗血马在战场上是否存在断档上,专家们缺乏足够的支撑, 汗血马在中原大地是否长期辉煌过,不得而知。

汗血马在中国历史的长廊里渐渐沉寂,据推断与其体形纤细,负重、耐寒力不足,与蒙古马等本土马相比优势不大有关,而战马多被去势,加之马的疫病和自然退化,也加快了这一进程。

可能最致命的是,面对庞大的本土马群,没有被去势的汗血马,必然逃不掉“引种一杂交一改良一回交一消失”的循环魔咒。例如,1950年,我国从当时的苏联引进了一批阿哈尔捷金马(也就是中国人眼中的汗血马)种马,以期对骑兵马匹进行改良,其中,52匹在锡林郭勒牧养,囿于自然繁殖,其纯种不存了。

而在汗血马主产地土库曼斯坦,阿哈尔捷金马得到了很好的保育,并作为国家象征,被绘制在国徽中央和货币上,还曾两次作为国礼赠送我国。

中国新疆,汗血马。

那么,“汗血宝马”字眼中的血是不是真的血呢?有的认为,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更鲜艳,给人流血的错觉。有的认为系毛皮上的红色斑痕所致,更多的人认为是马的体内寄生虫所致。

至于汗血马日行千里,大家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学夸张的说法或传说吧。

据称,全世界纯种的汗血马目前有三千匹左右。不过,据世纪君获悉,在中国境内的汗血马,大概四五百匹,其中,大部分为中国新疆野马集团掌舵人陈志峰拥有。

陈志峰与汗血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ip2WwBJleJMoPM-1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