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天里六起事故“海碰子”为啥频遇“杀手”

2019-09-10   大连天健网

在紧张搜救了三天两夜之后,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的34名队员还是没能“创造奇迹”。9月3日晚间,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大连小傅家庄海域游泳时失踪。6日中午,男子的遗体在距离岸边200多米远的暗礁区域被潜水员发现。

这是十一天内,大连近海发生的第六起遇险事故,其中四人不幸遇难。虽然酷暑已过,但是记者走访发现,我市近海海滨的游泳者、潜水者仍然不少。对于平静海面下暗藏的风险,很多人“一无所知”。

A 十一天里 六起事故

9月6日中午,受台风“玲玲”的前锋影响,小傅家庄海边浪涌不断。潜水员将失踪游泳者的遗体从近十米深的海水中打捞到浅水区,在万众应急救援队队员的协助下,遗体被抬上搜救艇,再转运上岸。在岸边等候了两个昼夜的家属此时已悲痛欲绝。

“很遗憾,三天两夜的搜救之后,还是等来了坏消息。”大连万众救援队队长张永东惋惜地表示。3日下午,这名50多岁的游泳者下水后再无音讯。张永东说,失踪者下水时是退潮,失踪位置还有不少露出水面的礁石。而在涨潮之后,这里全部被淹没在海水下。

失踪者的遗体,最后就在礁石缝隙中被发现。

这是大连万众应急救援队十一天内第三次海上搜救——8月26日,一名55岁潜水爱好者在老虎滩石槽附近佩戴脚蹼下海失踪。一天后,遗体在距离海岸仅十几米远的护堤石缝隙中被发现。8月30日19点30分,在距离高新园区七贤岭海岸数十米远的海中,又一名潜水者遗体在八米深水下被发现,他下潜时携带的简易充气泵还漂浮在水面上,供气管则被死死卡在护堤石的缝隙中。

除了万众救援队之外,大连消防近期也多次出动,救援海上被困的游客。记者盘点发现,十一天时间里,类似事故多达6起,3人获救,4人不幸遇难。

“这段时间,大连近海因游泳或潜水的溺水事故发生频率明显增高。”张永东说,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B 平静水下 暗流凶猛

9月6日、7日两天,记者先后来到市内的七贤岭、大小傅家庄和石槽海边探访。虽然天气逐渐凉爽,但海边游客众多,下水者也为数不少。

在傅家庄浴场,沙滩边竖立着醒目的警示标志牌,提醒游泳者不要越过“安全线”。但记者看到,勇于“挑战极限”的游泳者时有可见。6日海上风浪很大,一位游泳者在距离岸边50多米远处被海溜子困住,最后在几位常年在此锻炼的冬泳爱好者帮助下,才安全返回。

我市冬泳健将陶先生告诉记者,海溜子是指水面下的暗流,是在潮汐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暗涌,以大潮期为最强。不仅能拖住游泳者,甚至连载有多人的小型船艇也能“拽住”。在大连近海,傅家庄、棒棰岛、甘井子区蟹子湾等都是海溜子汹涌的海域。对于普通游泳者而言最为凶险。

9月2日,大连消防岭前中队在石槽浴场救助的两名女游客,就是被海溜子卷到防波堤下,无法返回。所幸两人用防水袋中的手机报了警,这才获救。

“包括一些本地市民在内,大多数游泳者并不清楚海溜子的危险性。”陶先生说,游泳者在下水前一定要注意看海里有无狭窄而浑浊的条状水流,并避开该海溜子。阴历初一或十五前后天文大潮期间,台风来临、风大浪高之时,最好不要下水游泳。

如果不慎被卷入离岸溜子中,务必保持冷静节省体力,努力沿着平行于海岸的方向朝一侧游出。试图逆流而上想靠岸,只能越陷越深。如若无法脱困,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一定要留足力气,大声呼救。

除了海溜子之外,暗礁和风浪也往往成为威胁游客的“杀手”。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傅家庄、星海湾等大型浴场大多在警示牌中明确提示了这些安全隐患。但在很多没有管理的海滨,游客们往往无从得知这类风险。

C 利益驱动 “碰海”难止

与下海游泳的游客相比,遇险几率更高的,是受利益驱动的潜水者,也就是俗称的“海碰子”们。

“碰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冒风险、碰运气的意思。”大连龙信达水产公司负责人姚建国有十多年潜水作业经验,他说,近年来大连近海环保得力,水产较多,大量“海碰子”蜂拥下水。石槽、七贤岭、小平岛一带,都时常出现这类“海碰子”。由于利润丰厚,大连地区有四千多名“海碰子”,但其中有潜水证、具有深海捕捞作业经验的不足百分之二十。潜水作业需要胆量、冷静和逃生技术,但未经培训的潜水者只凭胆量就敢下水,没有应急反应能力,一旦意外断氧后不能及时有效处理,逃生过程中不能控制上浮的速度,会出现肺撕裂导致死亡。水下的暗礁、渔网、蟹笼也都是暗藏的隐患。

张永东则告诉记者,近期万众应急救援队参与搜救的遇险者中,多是“海碰子”。“装备简陋培训不足是导致意外的根本原因。”张永东以8月30日在七贤岭海域的救援为例,这名“海碰子”下水时只携带了最简单的呼吸管和浮力泵,再无其他设备。“甚至有人只带脚蹼就敢下海潜水作业。”张永东说,潜水作业的标准流程应该是两人结伴,可以确保一人发生意外后,另一人现场进行保护和救援,但绝大多数潜水者都是单人下水作业,一旦遇险往往“有去无回”。记者万恒 张瑜

来源:大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