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尾熊
一
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向来是孩子依赖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长是成熟的。
可现实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只盼着父母能早日“长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剧《少年派》完结。
在剧中,除了四个高中生之间的少年情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林妙妙和妈妈王胜男的“相爱相杀”。
妈妈王胜男堪比360度无死角的监控系统,恨不得把女儿时时刻刻搁在眼皮底下,连一天上几次厕所,洗手打几次肥皂都有严格规定。
网友纷纷感叹: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过于真实,跟在我家装了监控似的。”
王胜男的日常几乎就是围着孩子转,直言自己的爱好就是女儿,并且其乐无穷。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后,王胜男整天魂不守舍。
爸爸林大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周末回家时,林妙妙更是一阵见血地说,“你们大人啊,得自立,不能总依赖孩子。”
孩子反过来劝家长独立,这事稀奇吗?
不稀奇。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孩子和父母角色颠倒的现象,被称为“亲职化”。
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孩子被要求承担关怀者的角色,父母潜意识里期望孩子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内心是极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变成了“父母”。
二、角色颠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尽管王胜男把女儿当成情感的依托,但她事事以女儿为先,处处约束女儿只为她能考个好大学。
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依赖程度,已经脱离了正常范畴,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前途来满足自己。
今年高考期间,就有这么一位妈妈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当时离高考只有21小时,四川考生小王却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簿。情况紧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询问后才了解到,小王的身份证和户口簿竟然是被妈妈藏了起来!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妈妈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舍不得女儿离家读书!
幸好民警加急办理,及时将临时身份证和户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对于这样奇葩的母爱,一众网友只剩愤慨:
“不管家庭发生了啥变故,这当妈的也太自私了。”
“为了自己开心幸福,不惜一切代价要折断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这家长糊涂啊,强留孩子陪你一辈子,你能赔她一辈子吗?”
为了把孩子绑在身边,妈妈可以这么自私地毁掉她的前程。
这个妈妈俨然成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她做这一切,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甚至不顾孩子的未来,只为满足孩子陪在自己身边的私欲。
有人说,没有长不大的孩子,只有长不大的父母。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是得体的退出。
三、过度依赖下,是父母对孩子满满的控制欲
心理学家武志红分享过一位读者的故事。
女孩和男友很恩爱,但她的父母强烈反对,女孩不得已写信求助武志红老师。
后来武志红老师跟她的父母见面,询问之下,才知道问题出在女孩的妈妈身上。
开始时,女孩的妈妈嫌弃男孩长相、学历等配不上女儿。
可当这些理由都被轻易驳倒时,妈妈突然崩溃大哭:
“她之前跟我说过,她什么事都会告诉我,结果她偷偷恋爱半年才被我发现。”
“她之前对我百依百顺,她就是我的小棉袄一样,她完全听我的话,这个事发生以后,我们之间的连接就断了。”
原来,妈妈在乎的,不是女儿是否幸福,而是她是否听话。
女孩从头到尾只犯了一个错,就是没有听她妈妈的话。
最后女孩选择和男友分手,紧接着就远走高飞,离开妈妈。
她用决裂的方式获得独立,又何尝不是对妈妈控制欲的一种反抗?
孩子小的时候,出于依恋的本能,会自然地牺牲自己意愿,以满足父母潜意识的需求,这也是家长引以为傲的“听话”和“懂事”。
可他总有一天会长大,他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父母如果拒绝独立和成长,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纪伯伦在《致孩子》中写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那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孩子和父母平等的个体,是独立的,以爱之名束缚孩子,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是最幼稚的行为。
难怪会有人说,真正需要心理断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四、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央视纪录片《镜子》就说出了孩子的心声:父母也需要成长和改造。
这部纪录片只有三集,每集3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足足花了十年来策划,拍摄制作了两年才完成。
内容也很简单,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少年被送到特殊学校进行“改造”,父母却意外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几个孩子有的是网瘾,有的早恋,问题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父母爱孩子,却用错了方法,以致爱变成了伤害。
所以要打破僵局,仅仅改造孩子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接受教育。
正如片中有个孩子说,训练家长比训练孩子更重要 ,要待81天的是家长,孩子可能只需要待6天。
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在片子的最后总结:
我们接受的教育,知识并不欠缺,缺的是爱的认知教育。
以爱之名控制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的私人物品,都是对爱的认知的扭曲。
父母对孩子的爱始终都在,但爱的认知一旦扭曲,爱的能力就被封印了。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沉浸在这种扭曲中不自知,一味地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就像个“不知悔改的小孩”。
俞敏洪在观看该片后直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国式家长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
但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站着有问题的父母。
正如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到: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五
对父母来说,孩子听话还是叛逆,这两种表现似乎天差地别。
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讲,两者殊途同归。
心理学家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母亲先是和孩子玩耍,孩子很开心并积极回应;然后无论孩子做什么动作,母亲都不给任何表情反馈,很快孩子就崩溃了。
该实验这在验证妈妈的情绪管理对孩子的影响时,也打破了人们认为婴儿不能进行社交活动的认知。
也就是说,孩子从小就懂得看父母的情绪,甚至有着惊人的敏锐度。
孩子可以费尽心思地讨好父母,也能轻而易举地触怒他们。
而这两种迥异的行为方式,都是孩子适应家庭环境的生存策略。
所以父母要时常反思,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只满足了自己的要求,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意愿。
做父母不用持证上岗,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但好的父母一定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
如果为人父母需要考试,我想最可贵的不是优秀奖,而是进步奖。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但只要虚心地学习,正视自己的不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