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电力,全球第12位;开办企业,全球第27位。
今天的“营商圆桌”,我们邀请到国网能源研究院管理咨询研究所副所长石书德、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探讨北京在这两项指标背后的改革成效。
根据今年世行报告,中国获得电力升至全球第12位;北京市获得电力得95.4分,比上年提高3.39分。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佳绩,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2018年,北京市创新性地打造了“三零”服务模式,即低压客户报装接电“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解决了小微企业报装接电面临的电力专业人员缺乏、成本承受力差、自身用电管理能力不足等现实难题,在电力营商环境优化上为世界贡献出了“中国方案”。但是,北京市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抓住关键环节,对标最高标准,再次突破“天花板”,持续创新改善。
例如,北京市根据低压项目以架空线路供电为主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提出居民、架空、电缆接电时限为5天、8天、15天,进一步缩短时限;同时,北京市率先实践合同前置,推行合同签订电子化、线上化,推广电子签名,接电环节压缩为“受理签约、施工接电”两个,进一步压缩环节。
“获得电力”指标不断改进提升,充分体现出了电力服务在不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只有理念转变,客户服务才能显著改进。北京电力把客户满意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及业务办理痛点堵点,大力变革管理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想方设法解决客户难题,真正体现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
比如,北京电力创新构建“双循环”管控机制,一方面不断升级优化“掌上电力”APP功能,实现以线上报装、签约、业务进度展示为核心的“外循环”,另一方面,迭代更新勘察设计一体化移动作业终端(PDA)功能,实现以工单派发、方案设计、物料调拨、验收送电全程掌上办理为核心的“内循环”。
正是有类似于“双循环”管控机制的一系列管理举措的变革,为“获得电力”指数各项指标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能力支撑。
根据今年世行报告,中国“开办企业”升至全球第27位;北京市开办企业得95.1分,比上年提高1.4分。
中国的公司登记机关,特别是北京市的公司登记机关,在简政放权改革与“放管服”相结合的同时完善了事中事后监管,可以说在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方面体现了担当,使得北京市企业开办方面的评价得到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
北京市公司登记机关一直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了很多很新的、有益的探索。
在北京市今年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将公司印章发放完全纳入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是一个亮点。公章在企业开展交易的过程中,在维护交易安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公司风险管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抓住了公司印章制度改革,也就是抓住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牛鼻子。
过去,因为监管体制的原因,公安机关和原来的工商机关还没形成合力,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北京市提高了印章刻制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交易安全,使印章的管理、使用更加规范。
印章制度改革的一小步,促成了投资者体会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一大步,相关部门付出的辛劳和努力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