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唱大风:杨虎城不仅是爱国将领,所作诗歌还颇具盛唐诗风

2019-12-11   新锐散文


杨虎城将军

洛河冲出洑头大峡谷,曲折蜿蜒流向横贯蒲城境内南部连绵不已西起紫荆原东至洛河西岸的黄土高原脚下,拐过一个弯,再向南流入大荔县横贯东西的沙苑,形成了富饶而美丽的河湾……这里风光绮丽,绿树成荫,阡陌纵横,而翻过这道突然隆起的土原,向北却是一望无际的平阔土地,村庄稠密且历来文化发达,注重文教,风气醇厚——就在卧虎山山下,有个蒲城东乡的名镇,是谓孙镇,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就出生在孙镇的甘北村。

杨虎城将军乳名长久,亲邻称“久娃”(九娃),后名忠祥,号虎成(虎臣、虎尘)。伯父,名全兴,父,复兴,又名怀福,以务农为主,兼擅木工,农闲时制作农具出售。母亲,名孙一莲,勤劳,贤惠,家教严于父。10岁,入私塾,凡两年。13岁,在孙镇的一家小饭铺为童工。15岁,他的父亲因从事反清活动,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不久,伯父全兴,也因此而被杀害。所以,他从小就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刻骨的仇恨。16岁,焚香成立“中秋同志会”,并被推举为首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加陕西民军,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第3路军第一支队司令。1921年任靖国军第3路军司令。1924年,杨虎城将军加入国民党。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3师师长。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主张联共,聘请共产党员魏野畴担任他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从此,一直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的友谊。在此期间,杨虎城目睹了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又受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鼓舞,挥毫写下:

大陆沉沉睡已久,群兽无忌环球走。

骨髅垒垒高太华,红潮澎湃掩斗牛。

1927年,杨虎城将军任国民革命军联军第10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这是杨虎城将军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杨虎城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却也是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紧扣时代脉搏,紧紧追随时代潮流,愤恨当时的社会现实,盼望世界清明和平的光明前景。其诗歌主要集中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之间,至今存留有《乙丑诗稿》《坚守西安诗稿》以及《无题》诗等。《乙丑诗稿》,写于1925年,共有诗歌三首。第一首《吴孔出山有感(乙丑十月望日)》:

秦山宁当我,渭水惯风波;

回首视陇上,蠢尔奈我何!

第二首题为《 病中夜不成寐闻雁声有感(乙丑冬月)》:

夜半雁声过,征人感慨多;

志坚开铁石,不必计风波

《时局将大乱病中有感(乙丑十一月)》,诗云:

群魔竞争扰我眠,不梦周公忆龙泉。

手转三秦开生面,好将正义扶民权。

这三首诗,五言两首,七言一首,和他其他的诗歌一样,大多是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抱负,情感炽烈,表现出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杨虎城将军虽然读书不多,仅仅在私塾上过几天学,但是,他渴望知识,努力自学,还虚怀若谷虚心向军队中的知识分子求学,因此,他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博览群书。从其诗歌来看,具有盛唐诗风,壮阔大气,善于从高远处着眼,自觉地把自身发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地扭结在一起,与生灵涂炭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也与自己所处的历史位置联系在一起,丝毫没有花前柳下的吟风弄月的小情调,而是充满了正气和用于担当起历史使命的大情怀,视野辽阔,意境饱满,显示出一代追求进步的军人的积极进步的精神情操。身处军旅之中,惯常遭遇到的是惨烈的战争场面,不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也经常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因此,历史站位高,目光远大,且不断地敞亮自己的胸怀,表达坚定不屈的战斗意志,“志坚开铁石,不必计风波”,不去计较细小的局部矛盾,而是能跳出眼前的种种“风波”,其“手转三秦开生面,好将正义扶民权”的雄心壮志和追求光明的决心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不已。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原属国民军序列的陕军杨虎城、李虎臣等部, 1926年4月至11月,在西安抗击刘镇华“镇嵩军”围攻的战争,史称“西安围城”之战。这场艰苦卓绝的守卫战,牵制了“镇嵩军”10余万兵力,策应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在“西安围城”战争中,杨虎城将军和李虎臣等将领不畏强敌,率领陕军同刘镇华的“镇嵩军”进行殊死的“攻城”与“防守”,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这期间,西安发生严重粮荒,城内居民数万人被饿死。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杨虎城将军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智慧,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魏野畴等人的全力支持下,

安抚城内的老百姓,外抗强敌,终于和前来解围的冯玉祥大军内外联合,取得了胜利——这期间,杨虎城将军在激烈战斗的间隙中,写出了不少的诗歌,称之为《坚守西安诗稿》。其中的《丙寅季春感时艰偶作(三月初五入长安时)》,表达出他率部进入西安卫城的目的与决心,诗曰:

万姓倒悬我心忧,满地烽烟何日收?

联欢民众撑危局,扫尽群魔定神州。

率部进入西安卫城,不是为了占地盘,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为了解救横遭军阀混战带来的灭顶之灾的老百姓,“万姓倒悬我心忧”——他不忍心老百姓遭受这“万民倒悬”的悲惨境况,愤恨这些这些军阀带来的“满地烽火”,所以,决意“联欢民众撑危局”,以期实现“扫尽群魔定神州”的远大政治抱负。《左传》提出“诗以言志”,就是说,诗歌要表现作者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这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的美学要求。杨虎城将军的这首诗歌,足含此种意味,读来使人异常振奋,也非常感人。既然确定了无惧大敌当前,誓死捍卫西安这座城市,就应该心心所念,一切从这场正义的保卫战出发,他的《养病中州会馆遇张君天昂感怀旧事赋此赠之(丙寅仲夏)》这首诗,一方面叙述友情,一方面表现出渴望早日击退敌军实现和平的心情:

去年虢国赠羔裘,今日罗衫此地游。

荏苒光阴快似箭,干戈扰攘几时休?

“干戈扰攘几时休”这句诗,也表现出杨虎城将军忧愁被围困西安城中老百姓如似“倒悬”的痛苦,是啊,干戈不休,民何以安?在我看来,他从走上从军的道路,就一直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先前除恶霸,剿土匪,参加靖国军,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休干戈而为国尽忠么?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才是大丈夫之所为的英雄壮举。你看,写于丙寅七月八日晚的《夜雨述怀》同样表达了这种心情:

敌垒四郊多,疮痍其奈何!

涤氛天有意,中夜雨滂沱。

这天晚上,半夜时分,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杨虎城将军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他站立窗前,听着这瓢泼的雨声,联想到西安城外到处都是敌垒,而炮火过后,一片狼藉废墟,疮痍满目,为了洗涤了这满处的战火狼烟,老天降下了这滂沱的大雨。农历的九月九,是传统的重阳节,这天,杨虎城将军登上高处,抬眼远望,只看见这番景象:

日暮晚霞辉,鸣鸦觅巢飞。

来朝扫残寇,三军凯歌归。

在薄暮时分,火红的晚霞里,一群一群鸣叫的乌鸦围绕着高楼的巢在回旋飞舞,他又想到这场战争何日才能停歇呢?而要停歇,就需要在不远的时日里净“扫残寇”,那时候,三军将士才能高唱凯歌胜利归来,这首诗,既寄托了杨虎城将军敢于横扫顽敌和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也表现出其乐观主义精神。这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在战斗的空隙,杨虎城将军再次登上“禁城”,看见一轮明月冉冉上升到天空,不由得触景生情,信口吟道:

时雨新晴后,中秋登禁城。

冰轮乍涌出,星汉失光明。

你看,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空明净如洗,这时分,“冰轮”乍地“涌出”,明亮的月色如同白昼一般,原本在天空闪烁的星光,顿时黯然失色,一切都笼罩在月色下面,呵,这美好的夜晚,这美丽的月光,真好呀!几个月的连续征战,高度紧张的神经,暂时得到了放松,他情不自禁,接着吟道:

烽火连三秦,风物倍凄然。

骊山吐皓月,清辉满长安。

在这里,杨虎城将军巧妙地借用了一下杜甫的“烽火连三月”这句诗,而稍作一字更改,变为“烽火连三秦”,既切合眼下的战况,又点明了战火燃烧的地方,这一字之改,诗句的现实感遽然增强,令人好像身临其境。转而,他慨然叹息道:“风物倍凄然”,看到大好的秦地河山,此时此际,却遭受着猛烈的战火破坏,使人无限伤情“倍感凄然”,什么时候,才能“骊山吐皓月,清辉满长安”呢?这句诗,杨虎城将军又借用了创造了诗歌“推敲”典故的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后一句,将“落叶”置换为“清辉”,与整个诗意相吻合,也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此时的情景,虽然,略略失却了贾岛原来的幽深的诗意,但却保留了其空旷而有点悲凉的气氛——从这首诗得到这样的信息,杨虎城将军读书不仅仅限于历史方面,而且广泛涉猎,特别对于唐诗体会尤其深刻,甚至达到了在写诗过程中随时活用古典诗意诗句的地步,非相当深厚的学养,难以为为此。

诗歌,对于杨虎城将军来说,并不是执意为了写诗而写诗。写诗,只是为了表达他的“志”而已,表现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出其广阔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1934年,他在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第二次展览会上的讲演《艺术现代化不要离开民众》里说,要“有组织的精研艺术,满足社会希望”,强调“不要离开社会,不要忘却国难”,“艺术的前提,就是不要忘记国难,并要侧重人生”,“万不可离开社会,去研究专供少数人享乐及解颐的艺术,那就太无意义了”。从这个角度谈艺术,归结起来,就是艺术要放映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还要侧重人生,这个人生,是广大的老百姓的人生,而不是少数人享乐的人生,杨虎城将军的这一文艺主张是正确的,也和古代社会一些优秀文艺家强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一脉相承,表现出深厚传统的文艺思想色彩和表现出有益于社会和人生的进步文艺观点。

1926年,杨虎城将军写了《丙寅抒怀》这首诗: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这首诗写真切地表达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看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认识了这个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要具有“跳上浪头干一场”的勇敢精神,不过,这个“干一场”必须是站立在时代潮头上,追求光明,为国为民干一场大事业,杨虎城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证明了他确实做到了!

他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后任第17师师长,陆军第7军军长。1930年任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秘密支持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工作,主张联共抗日。1933年,与进入川、陕的红四方面军订立互不侵犯的协议。中共中央进入陕、甘后,他秘密接见中共代表,表示完全赞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达成与中共联合抗日的协议。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同张学良顺应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要求,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了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这是才是天地间的最伟大的“诗篇”,也是惊天动地的伟大“诗篇”!

杨虎城将军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然而,质朴而刚劲的诗风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我国现代诗歌史应该有一定的地位,也是洛河奉献给大地最壮丽的诗篇之一。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逼令辞职“出洋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回国,随即被国民党囚禁长达12年之久,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将军被秘密杀害,时年才56岁。

一一《陕西日报》2019年12月11日节选刊发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