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参加了市文联组织的深入蒲城县卤阳湖航空基地采风活动,在这里,又一次不期而遇刘俊龙——还是前些年的暑假,应老同学之邀,收拾了书籍和资料,带着电脑,前去地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边缘荆山塬脚下的西安郊区,住在一家飞机实验基地的宾馆写作。这是花园一样的去处,姹紫嫣红,次第开放,尤其是凉亭周围,茂林修竹,非常幽静。
一天,在休憩的时分,推开明亮的窗子,看见不远处还在施工的大型钢构架气候模拟实验车间,那提前预制好的巨大的屋顶,不知什么时候,居然安装到位了。惊叹这真是个奇迹,几百台液压千斤顶同时工作,缓慢而准确地完成了这项现代化车间的建设。说来有缘,有次晚餐,说到这项宏伟的工程,老同学转身一指,笑着说,这就是这位负责建设的。定睛打量,这是一位有点腼腆的书生模样的壮年人,戴着眼镜,笑起来眯着眼睛,甚是谦恭。这样就互相认识了,他就是刘俊龙。
这次与刘俊龙相遇,是其建设完上述的大型飞机气候实验车间建筑安装之后,又转战到卤阳湖修建飞机跑道和机场附属建设。蓝天下,刘俊龙驾车带着我们飞快地奔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跑道上,欢快而自信。宽阔而笔直的飞机跑道,全程4公里,宽度40米,是国内最宽也是最长的飞机跑道。刘俊龙他们的项目经理部仅仅用了13个月就顺利建成并通过试飞验收。
修建这个国内最宽最长的飞机跑道,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卤阳湖,听起来非常具有诗情画意,实际呢,这里是一片荒芜辽阔的盐碱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蒲城县的五七大学校址就在这里。我曾经在这里参加过理论学习短训班,早上,听课和学习,下午,是劳动。出了校门,眼前尽是长满了半人高的芦苇和荒草,深深的排碱渠里,游动着小蛇一样的泥鳅,四野无人,只有酷热的干风吹过……现在,印象里荒凉而空寂的卤阳湖盐碱滩上,却在刘俊龙他们的手里彻底改变了模样,玉带一样的飞机跑道通往天际,散落的机场附属建筑呈现出几何形样,点缀在这辽阔的土地上,远处是屋舍俨然的村庄和隐隐约约青蒙蒙的北山群。
在这块过去的盐碱地上,修建民用飞机试飞跑道及其辅助设施,这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占地规模6000亩,包含试飞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助航灯光及导航台站等,这是中航规划总院飞机院有限公司总承包的项目,刘俊龙则是这个项目的经理——尽管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建设这个项目的难度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当时,这里是盐碱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看着眼前平整宽阔的跑道,刘俊龙回忆着一年前刚进工地时的情景。这个工程由于是在盐碱滩上施工,技术难度高,尤其在地基的处理上,首先要解决盐碱问题,怎么办呢?虽然施工设计方案上采取了既古老而又实用的开渠排碱的措施,降低水位,但是,刘俊龙担心,开渠排碱虽然行之有效,然而,时间长了,一旦不畅,盐碱上泛到面层混泥土,飞机跑道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围绕这个关键难题,刘俊龙和他的工友们,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四处向专家请教,熬红了双眼,终于,寻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大胆采用“土工膜”——所谓“土工膜”就是在混泥土下面再铺设双层防碱防水特殊材料,这样结合排碱渠,就能有效地解决飞机跑道基础的安稳与坚固——这个大胆而又新鲜实用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应。
建设这个国内最大最长最宽的飞机跑道,要使用250万吨石料,等于搬来一座小山,由于国家致力于治污减霾和生态环境治理,这么大的石料从何而来呀?这又是一道严峻的施工考验摆在刘俊龙他们的面前,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采取群策群力“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从河南、山西等地联系石料,顺利地保障了工地的正常施工建设。刘俊龙说:
“这些都过去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过硬的技术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刘俊龙指着跑道尽头,像是向我们展示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眼里充满爱意。经过了春夏秋冬,克服了严寒酷暑和随时停水停电的不利环境,去年的8月30日,飞机跑道按照计划顺利封仓,为国家一流的试飞跑道建设保住了第一阶段节点。“感谢各参建单位的辛勤付出。现在我们要再加一把劲重点清理跑道泥浆和灰尘,确保本月中旬大飞机试飞落地,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他的这番朴素实在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具有一往无前勇于战斗精神的中国工匠!
荒草萋萋的盐碱滩,仅仅一年多点的时间,在刘俊龙和他的工友们手里终于建成了这条史无前例的大型飞机跑道。2019年11月16日,国产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和其他机型的飞机陆续从主跑道上空通场,随后,ARJ21-700飞机在主跑道上完成降落,这是民籍试飞基地主跑道全面建成贯通后,首次进行的起降试验,实验成功了!刘俊龙和他的工友们胜利了!
刘俊龙,这位来自河北承德地区坝上草原的刚强汉子,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与飞机有关的建设项目,直到现在,已经圆满完成了几十个项目工程,尤其是在我国唯一的一所飞机碰撞研究和实验基地的建设,简直是他的得意之作,在修建对飞机进行各种极端气候实验车间,无论是墙、顶、地面,再加上相关辅助设施建设,每个细微之处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刘俊龙带领团队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硬是高质量的完成了建设任务,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这个工程也为他和他的工友们赢得了功名。在刘俊龙办公室的书架上,陈列这不少省级以上的优质工程奖牌和奖状,足足有30余个。他很珍惜这些荣誉,觉得这是自己和团队创新奉献的最好证明。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这十几年里,他作为项目经理完成了诸多难度极高的工程,被业内誉为“金牌项目经理”。
意料不到的是,去年到目前,一场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病毒带来的大瘟疫席卷全国,并向全世界蔓延。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刘俊龙和他的工友们,没有被吓到,而是振奋精神在严防疫情的前提下,顺利复工,这个试飞跑道项目是刘俊龙眼下正在干的项目,也是他最为自豪的项目之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可行,把可行变成卓越,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这是刘俊龙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印证了我国的“工匠精神”,而刘俊龙则是其中的大匠,大匠刘俊龙!
原刊《陕西日报》2020年4月17日(有删改)
作者简介:石鉴,作家,现居陕西。